“俞媽媽,你去哪里了?”“這次你會呆多久?”“你的身體還好吧?”……2月22日,開學第一天,汽車剛停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小南京學校,孩子們就從四面八方涌來,緊緊抱住俞曉冬。
今年是俞曉冬在小南京學校支教的第七年。2014年的一句承諾,徹底改變這位國家一級古箏演奏家的人生軌跡。那年夏天,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的戰友們組織大別山之行,請俞曉冬為山里的留守兒童表演。悠揚的曲調在教室里回蕩,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一曲奏罷,不知是哪位老師問了一句:“俞老師,您能不能留下來教孩子們彈古箏?”看著臺下一雙雙清澈的眼睛,俞曉冬一口答應。
如果那位老師知道俞曉冬的身體情況,也許他就不會發出這樣的請求。2010年,50歲的俞曉冬被查出肺部腫瘤,一場手術讓她大傷元氣,之所以去金寨,也是戰友們希望她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所有人都反對,尤其是女兒。”俞曉冬回憶說,“但只有死過一次的人,才能體會到活著的意義,我把這看成是上天給我的一門功課。”軍人的堅毅和果敢,讓俞曉冬下定決心。
這注定是一條坎坷的支教之路。當俞曉冬拖著100多斤行李來到南京南站,她才發現走到列車停靠的站臺要穿越整個候車大廳。100多米的距離,她幾乎是一步一挪,掙扎著把行李搬到終點,手術傷口撕裂的疼痛,讓她的眼淚忍不住往下掉。但一個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告訴她,“這是你自己選擇的路,怎么能剛開始就哭?”
小南京村的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古箏。一架古箏近千元,很多家長無力承擔。俞曉冬拿出20多萬元積蓄,購置近40架古箏,自掏腰包建起古箏教室。
音符在指尖流動,情感在心間扎根。面對這些零基礎的孩子,俞曉冬幾乎傾其所有。她和孩子們用手電筒對著空中畫三個圈為信號,相約在星空下漫步;他們一起在夏夜捉螢火蟲,玩“老鷹捉小雞”;她幫孩子們梳頭、理發、系鞋帶;每一次從南京回金寨,她的大行李箱里塞滿零食、玩具、凍瘡膏……前三年,俞曉冬每年都要在金寨呆上180多天,春節、生日都在大山里度過。她依然記得2015年1月的一天,當她走進教室,全班同學起立:“祝俞媽媽生日快樂!”甚至還有不少孩子把她的生日刻在琴盒上、課桌上、家里的墻上。
不知從哪天起,“俞老師”變成“俞媽媽”。古箏教室的黑板成為孩子們的“表白墻”:“大愛無疆,您是改變山娃娃命運的人”“指尖流淌師恩,琴韻伴我成長”……
付志宏、付志遠是一對雙胞胎兄弟,是出了名的“調皮鬼”,學校差點就把他倆“趕出”古箏班。了解情況后,俞曉冬決定重新樹立他們的自信。課堂上,但凡他們取得一點進步,俞曉冬都要大聲在全班表揚,出了錯則只是跟兄弟倆“咬耳朵”糾正。改變隨之而來,每次放學,兄弟倆都要抱一抱俞媽媽;俞曉冬腰椎間盤突出,上課時他們輪流端上板凳當起“小尾巴”,讓她能隨時坐下指導同學;這對雙胞胎畢業后,只要回到村子,都要來學校看望恩師……
愛總是能創造奇跡。這幾年,“山娃娃古箏班”有30多名學生獲得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的十級證書。但俞曉冬更在意的,是孩子們能不能在藝術的陪伴下快樂成長。也正因如此,只要一有機會,俞曉冬就會帶著孩子們參加表演。南京藝術學院、海軍指揮學院都曾留下山娃娃們的笑聲,他們甚至還登上過網絡春晚的舞臺。“我來這里并不是教他們彈琴這么簡單,而是要給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路。”俞曉冬說。
“中國好人”“江蘇最美資助人”“江蘇最美退役軍人”“南京市道德模范”“江蘇省最美志愿者”……俞曉冬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當初定下的5年支教計劃,如今被延長到10年。“不是孩子們離不開我,更多的是我離不開他們。”她說,“我左右不了生命的長度,但是我要用有意義的事情增加生命的深度。”
□ 本報記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