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對農村垃圾運輸三輪車進行封閉式改造,既能減少異味散發,又能防止運輸途中垃圾撒漏。”公益訴訟觀察員高方聚焦垃圾運輸環節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結合各地實際,制定垃圾治理獎勵制度,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有效激活群防群治力量。”群眾代表唐偉偉從激發村民主動性角度積極建言……
以“圓桌協商”破題,用“協同共治”解題。9月8日,宿遷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攻堅辦”)和市人民檢察院,會同市城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發展促進會,邀請市級人大代表、市級政協委員、公益訴訟觀察員、群眾代表及生活垃圾處置公司代表,召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圓桌會議,為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聚智聚力、謀策施策。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小事”,更是推進鄉村振興、回應群眾關切的民生實事。今年4月,江蘇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省人民檢察院聯合部署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專項工作,其中“強化生活垃圾規范收集處理”被列為重點任務。立足省級部署要求,我市將優化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全流程,合理設置維護垃圾投放點,提升環衛設施設備利用率作為核心抓手,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質增效。
在治理推進中,農村垃圾混存問題成為亟待突破的難點。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劉泵介紹,當前農村地區常出現工業固廢、農業廢棄物、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存現象,不僅破壞周邊環境,還存在侵害農田水利設施的風險。“推動治理主體全參與,讓部門、企業、村民等擰成‘一股繩’,是提升治理成效的關鍵。”這一觀點也成為此次圓桌會議的共識。
據了解,今年7月份以來,市城管局通過“四不兩直”“直插現場”等方式,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情況開展20次檢查,檢查范圍覆蓋所有鄉鎮、超40%的村(居),發現并交辦整改垃圾裸露、設施破損等問題超1000處。
“我們高度重視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鎮村公廁監管等工作,先后牽頭實施村莊環境整治、農村公廁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等民生項目,目前全市鄉鎮鎮區生活垃圾已實現統收統運。”市城管局副局長張同法說。
針對工業固體廢物治理,市生態環境局已采取系列務實舉措。市生態環境局固化處處長王崧表示,通過加強工業固廢監管信息化建設,提升收集利用處置能力,目前全市3799家企業已被納入江蘇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一般工業固廢收集利用處置企業達83家,危險廢物處置經營單位達40家,工業固廢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已基本滿足市內需求。下一步,該局還將建立跨部門信息互通與協作聯動機制,進一步壓實工業固廢全過程監管責任。
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同樣有序推進。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畢彥輝介紹,目前全市廢舊農膜年回收總量約5000噸、回收率超95%,農藥包裝廢棄物年回收總量約700噸、回收覆蓋率達100%。“后續,我們將繼續優化回收模式,完善網點布局,同時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增強村民環保意識,讓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畢彥輝說。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不是‘一家事’,而是‘大家事’。”劉泵說,此次圓桌會議打破了部門壁壘、凝聚了治理共識、明確了行動方向,檢察機關將持續跟進監督,定期組織“回頭看”行動,確保治理成效經得起群眾和時間的檢驗。
據統計,今年以來,市縣兩級人民檢察院圍繞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已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60余件,其中涉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案件約30件。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監督渠道的拓寬,群眾對生活垃圾治理的關注度不斷提高。“聚焦噪聲、異味、垃圾、黑臭水體四大類8個方面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將持續完善攻堅辦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共同推動、縣區屬地負責整治、檢察機關協同監督的工作體系,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市攻堅辦專職副主任、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永表示。
■ 本報記者 吳柏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