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揚州 > 正文
    沿山河村有“好戲”
    2025-08-04 14:49:00  來源:揚州日報  

    “走走走,今天搭臺唱大戲,一塊看看去。”近日,夜幕降臨,揚州市邗江區楊廟鎮沿山河村村民張大媽看到村民微信群里的文化惠民演出通知后,急忙喊上自己的“戲搭子”一起去看戲。

    在沿山河村,有一支特別的藝術文化團——涵養民風文化藝術團,其由一群民間戲曲愛好者自發組成,像一顆在鄉村土壤里生根發芽的文化種子,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戲曲的韻味,綻放出獨特的光彩,每到周日,沿山河村總飄著些特別的調子。

    有村民會議,“小院課堂”里,下班后,張明生剛放下監委會的工作,手里的二胡就起了頭。張明生是村監委會主任,更是個資深揚劇愛好者,看著村里不少和自己一樣的戲曲愛好者總湊在一起哼唱,張明生心里動了個念頭:“咱們何不組織起來,正經唱唱戲?”就這樣,一群藏在田間地頭的“民間高手”被聚攏起來,涵養民風文化藝術團正式成立。

    張明生帶領著大家自編自演,琢磨著“老戲新唱”。《鄰里親》演繹了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化解矛盾的故事;《法治記心間》通過一個個真實案例改編的劇情,把法律知識融入唱詞……傍晚時分,站在小廣場散步聊天的村民,走到垃圾分類宣傳欄,“您看這‘可回收’‘不可回收’,譜上《鴻雁傳書》的調子,保管比喇叭喊得管用。”張明生瞅著宣傳欄上的紅綠標識,突然拍響了大腿:“可不是嘛!上回唱《天仙配》,就有村民問我,七仙女要是住咱村,垃圾分類能得幾顆星?”

    就這樣,“涵養民風揚劇團”的名頭漸漸傳開,他們把村規民約編成《勸善調》,把反詐知識融入《白蛇傳》,甚至用《十八相送》的旋律唱出了“門前三包”的講究,還巧妙地將黨員冬訓與文藝活動相結合,以老百姓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把紅色革命事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唱到了群眾心坎中,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禮。

    近年來,涵養民風文化藝術團在楊廟鎮各村巡演,演員們把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內容通過文藝作品的形式奉獻給廣大村民,中間還穿插著內容緊扣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正能量小戲,用一批緊跟時代發展的高質量節目滿足不同文化需求的觀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活躍了楊廟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還培養了一批“草根明星”。

    通訊員 焦慧 記者 錢偉

    記者手記

    戲里戲外,文明新風

    在沿山河村,涵養民風文化藝術團的揚劇聲一起,村民們的腳步便跟著動了。這戲臺搭的不僅是娛樂,更是鄉風文明的舞臺。從鄰里糾紛到法治宣傳,從垃圾分類到黨員冬訓,老調填新詞,唱的是百姓身邊事,傳的是文明新風氣。

    張明生和這群“草根明星”的智慧在于,他們讓政策法規褪去生硬的外衣,用鄉音鄉韻浸潤人心。鄉村常年有“戲”,從最初的自娛自樂到如今成為移風易俗的載體,戲里戲外皆是文章。當村民哼著《勸善調》倒垃圾、聽著《法治記心間》簽合同時,文化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戲”,唱響了鄉村振興最動人的和弦——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