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阜大地,人們說起新四軍自然會想到停翅港。1941年8月至1942年12月,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新四軍將士,在阜寧縣陳集鎮停翅港村戰斗生活一年多時間,停翅港成為當時的新四軍軍部所在地。
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勵著停翅港人。近年來,停翅港村充分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文明創建全過程,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文明實踐浸潤人心,走出一條以紅色文化助推文明創建的新路徑。不久前,停翅港村被中央文明辦授予“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紅色基因提升文明素養
走進停翅港村,映入眼簾的是一處處關于新四軍的紅色舊址。為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停翅港村精心修繕新四軍軍部等舊址,使其恢復原貌,當年新四軍將士戰斗生活的人物雕塑等場景栩栩如生。
為了讓這些紅色基因融入村民生活,停翅港村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不定期舉辦紅色故事分享會,邀請村里的老黨員、烈士后代講述當年的革命故事,使年輕一代村民深刻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通過紅色教育,不少村民自發參加義務勞動,主動為村里建設貢獻力量。村民還義務為游客提供導游服務,全村掀起了人人學講普通話的熱潮。
新四軍革命精神時刻鼓舞著村民,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文明素養。朱鐵崗是停翅港村的一名老黨員,也是種田大戶。村兩委倡議組建“紅管家”黨員志愿服務隊,朱鐵崗積極響應,主動幫扶、照顧村里的老弱村民。
紅色文化促進鄉村發展
紅色文化是凝聚鄉村發展力量的強大紐帶,浸潤著文明鄉風。停翅港村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民居活動,組織文藝演出、紅色故事宣講等,激發村民對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文明鄉風。
停翅港村村史館、老支書工作室等教育陣地,植入諸多紅色故事墻繪、新四軍標識等紅色元素,干部群眾通過參觀圖片展陳、閱讀紅色書籍等活動,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作為一名年輕黨員,我有責任有義務在村民中帶頭倡導文明新風,引導鄰里鄉親爭做移風易俗、禮讓互助的好村民。”停翅港村黨員朱艷艷說。
去年停翅港村還在新四軍軍部舊址旁新建起了文化禮堂,平時除了演出紅色文藝節目,還經常邀請各級文藝團體來此演出,內容涵蓋文明創建、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多個方面,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廣大村民從優秀的文藝作品中受到深刻教育。“自從紅色場館用起來,生活變得熱鬧多了,不僅能在家門口了解革命歷史,還能在演出活動中受到啟發。”村民朱浩開高興地說。
紅色村莊載滿幸福指數
一步一景,處處蕩漾文明新風,紅色村莊載滿幸福指數。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兩委通過反復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政策支持、向上級相關單位積極爭取、村里自籌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迅速實施了道路拓寬、路燈架設、自來水管網改造、村莊綠化等民生實事工程;成立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隊,組織干部群眾每周六開展大掃除行動,定期整治村里公共場所及村民庭院環境衛生,村莊環境煥然一新。
今年,停翅港村重點打造一村一品項目,以村集體為主導,種植特色果蔬,上半年創新推行“稻瓜輪種”模式,通過科學規劃土地資源,實現“一季水稻、一季西瓜”的循環種植。吳利華作為技術帶頭人,西瓜種植季吸納30余名村民務工,農閑期發展觀光采摘,實現戶均增收2.4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長超50萬元。
充滿紅色韻味的停翅港村,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推動紅色舊址保護與人居環境、鄉風文明協同發展,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這個沉甸甸的榮譽。紅色文化的浸潤,讓停翅港村幸福滿溢,文明新風拂面而來。
□郭益成 姚愛民 記者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