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左)和李丹在捐獻前合影。 倪婕攝
“1毫升、10毫升、20毫升……”9月23日上午,經過3小時的采集,靖江市民周欣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泰州人民醫院成功捐獻了18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用于救助在北京治療疾病的一名嬰兒。
相隔一天,9月24日,在同一病房,泰興市民李丹也將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周欣和李丹分別成為我市第70例、7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而50歲的李丹成為全市年齡最大的捐獻者。
“得知被救助人還不滿1歲,我立刻就同意了。”今年37歲的周欣是大明重工有限公司的一名安保人員,多年來堅持無償獻血,累計達到4300ml。2012年,在一次無償獻血活動中,他主動留下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今年7月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我父親也是一名血液疾病患者,我能體會作為家屬的痛苦。捐獻不僅給了小孩新生,同時也能挽救一個家庭。”周欣說。
在連續注射了四天造血干細胞動員劑后,9月23日上午8點半,一場“生命的接力”正式開始。周欣從容地躺在病床上,運送造血干細胞的工作人員從北京趕到了捐獻現場。捐獻結束后,這袋飽含希望的“生命種子”由工作人員立即護送回北京,第一時間輸入患兒體內,為他的生命重新點燃希望,周欣也成為靖江市第9例、泰州市第7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采集造血干細胞期間,周欣妻子蔡林霞和12歲的兒子一直陪伴在側。“這次專門請假將兒子帶來就是希望孩子能以他的爸爸為榜樣,懂得甘于奉獻、樂于助人。”蔡林霞告訴記者。
周欣捐獻時,李丹過來探望。李丹今年50歲,是江蘇河海納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車間主任。他一直是親戚朋友口中的“獻血達人”,堅持獻血20多年,累計獻血量超過9000ml。2011年,他在獻血時了解到關于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知識,便決定加入中華骨髓庫。“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救人,所以今年7月接到初配成功的消息我就同意了。”
“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支持,但有些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不過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很專業,仔細講解了捐獻過程,我的顧慮很快打消了。”李丹的妻子吳紅霞告訴記者,李丹多年來一直堅持晨練,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一次性通過了高分辨檢測和體檢。
記者從泰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到目前為止,李丹成為我市年齡最大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造血干細胞捐獻沒有硬性年齡門檻,只要通過體檢就可以。但在實際操作中,報名捐獻限定在18歲至40歲,實際捐獻則規定在55歲以下,特殊情況除外。
周欣和李丹用各自的善舉為兩個家庭帶去了希望。兩人都表示,捐獻過程雖然有些辛苦,采集前要打幾天的動員劑,身體有些酸痛不適,但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細胞即將成為他人生命延續的“種子”,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激勵更多的人關注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生命的希望。
記者了解到,我市自2002年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至今,全市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已有近1.4萬人,成功捐獻71例。
記者 倪 婕 記者 鮑 仁
通 訊 員 陳凌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