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氤氳處,文明正當時。如皋長江鎮這個端午,在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上,一種“文藝+”的全新過節方式正悄然繪就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明畫卷。簪花引線、香囊傳情、宣講潤心……長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以文化為紐帶,將傳統節日轉化為凝聚群眾、涵養新風的生動課堂,賦予端午佳節超越舌尖的馥郁新韻。
文藝為媒,非遺煥發時代光彩
一針一線穿梭,艾草清香浮動。在永建社區,銀發長者以絨布為媒、絲線作筆,將歲月沉淀的巧思化作一枚枚精美的簪花;在劉勝村,孩童們包粽子、制香囊、跳竹竿,稚嫩雙手觸摸民俗脈動;永平社區“非遺手工坊”內,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唐曉梅悉心傳授香囊縫制技藝,鄰里笑語與艾草清香交織成獨特端午記憶。海壩社區更是將非遺課堂搬進校園,孩子們在“唐媽媽”指導下縫制童趣香囊,傳統文化如春雨潤澤心田。長江、長青、車馬湖等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鄰家粽香故事會”在茶亭、書屋溫情上演,粽葉包裹的不僅是糯米清香,更是鄰里情誼的綿長。
文藝搭臺,文明理念潤物無聲
當文藝的感染力邂逅理論的穿透力,文明新風吹拂千家萬戶。長江鎮創新“文藝搭臺、宣講入心”模式,在頭案社區、長江社區等地的文藝匯演中,移風易俗微宣講自然嵌入。居民在享受視聽盛宴之際,新風尚悄然入心。富圩社區志愿者深情講述“中國好人”楊秀鳳的平凡大愛,道德星光點亮心燈;鎮龍社區聚焦清朗網絡空間,將“養生謠言”“中獎陷阱”等案例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以前總覺得詐騙很遠,現在才知陷阱就在日常鏈接里!”居民陳大姐的感慨道出了活動實效。文藝與宣講的深度融合,讓文明理念在歡聲笑語中扎根生長。
文藝賦能,實踐激活文化動能
長江鎮以文化為引,驅動文明實踐雙向奔赴。平南社區“艾香傳雅韻,端午潤童心”活動精彩紛呈。端午知識科普激發孩童探索之趣,詩詞吟誦傳遞千年風雅,編五彩繩、制艾草包的手工體驗讓文化在指尖傳承。永平、郭園社區巧借木偶劇的詼諧魅力,讓喜事新辦理念春風化雨;小品《掙回份子錢》以身邊事演繹新風尚,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大道理變成身邊事,聽著親切又明白!”現場觀眾的贊譽,正是“文藝+實踐”模式活力的最佳體現。
長江鎮借“文藝+”之筆,繪就了一幅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交融共振的精彩畫卷。其探索不僅讓端午佳節煥發出超越節令的時代光華,更在粽香與艾韻之間,編織起凝聚人心、培育新風的堅實紐帶。正如永平社區居民李阿姨發自肺腑地感慨:“如今過節不只是吃粽子看熱鬧,還能學手藝、聽道理、議家風——這樣的傳統才有生命力!”這質樸心聲,正是長江鎮賦予端午最溫暖、最雋永的文明新韻,也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寫下了生動有力的時代注腳。
(作者 翟季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