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體驗館建在鄉村,原創大戲基層巡演,文化指導員活躍一線……在揚中,“家門口”樂享公共文化服務,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生活日常。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是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體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揚中市持續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推動各類優質文化資源與老百姓“直接見面”,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揚中市八橋鎮利民村林下書屋開展“書香浸潤文明村 林下共話同心圓”活動
陣地建在基層,身邊的“文化客廳”讓群眾“詩意棲居”
節日到,九獅跳。揚中市八橋鎮永勝村的“九獅圖”獨具特色,早在2006年便入選第一批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遺,全面推動非遺走進群眾生活,2023年,九獅圖非遺展示館在永勝村生態園正式開館,成為鎮江首家非遺展示館。
揚中市八橋鎮永勝村舉辦“非遺在社區 文化永傳承”活動,圖為九獅圖表演
讓群眾在“家門口”了解非遺、喜歡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在揚中,建在鄉村的非遺陣地不在少數:新壩鎮新治村成立了非遺剪紙體驗館,定期舉辦各類傳承活動;油坊鎮在鎮文體服務中心開設耿月新竹編工作室,展示竹編作品,傳授竹編技藝;西來橋鎮建設了糏(xiè)塑文化(糏塑是一種以糯米粉為原料的民間造型技藝,多出現在祝壽、新房上梁等喜慶活動中)藝術館,免費開放。不僅如此,揚中還不斷開辟非遺陣地,在市博物館展廳開設非遺專區,展示揚中河豚食俗、簫笛、柳編、剪紙、玉雕、虎頭鞋、木雕等傳統技藝,喚起人們的濃濃鄉愁;打造民俗校園基地——濱江小學,以民俗文化為資源,立足“兩館、四園、五坊”,開設體驗式、探究型、創新性課程,讓非遺融入青少年生活。
揚中市濃蔭碧水間的陳履生博物館群
讓人民群眾在文化的百花園中享受“百步之內必有芳草”的文化福祉,揚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大力推進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打造群眾身邊的“文化客廳”。目前,全市6個鎮(街)文化分館普及率、綜合文化站面積達標率均達100%,其中特級站5個,一級站1個。全市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1平方米,實現文化禮堂、文化廣場村(社區)全覆蓋,建有各類鄉村博物館和展示館20余家,其中陳履生博物館群榮獲全國2022年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空間設計類)TOP30和網絡人氣項目TOP10,市博物館、圖書館城東分館、陳履生美術館入選江蘇省2023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名單。
資源直達基層,豐盛的“文化大餐”讓生活“有滋有味”
“很感動!很精彩!”日前,揚中原創錫劇《太平洲上》在揚中市福源村進行展演,為村民們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也收獲了滿滿好評。自2021年3月以來,這部戲已在揚中城鄉演出了百余場,場場爆滿。
揚中市原創錫劇《太平洲上》演出照
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關鍵所在,為百姓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揚中市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引領,大力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系統謀劃文藝精品創作布局,深入實施精品戰略。其中,聚焦脫貧攻堅主題的原創大型錫劇《太平洲上》表現尤為突出,該劇不僅榮獲2021年度江蘇省藝術基金資助和紫金文化藝術節“劇目獎”等多項殊榮,還成功登上央視“九州大戲臺”欄目,并在江蘇大劇院精彩上演,展現了揚中文藝創作的實力與風采。以已故全國勞模、揚中市聯合村原黨支部書記郭克生為原型創作的錫劇《郭克生》,在基層展演30余場,獲省紫金文化藝術節劇目獎;取材于慈善助學真實故事的小戲《圓夢》,獲第十四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賽優秀劇目,首屆“田漢杯”小戲小品編、導、演技能大賽第二名。
群眾需求在哪里,文化服務就送到哪里。揚中將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公共文化供給納入農村公共服務“八位一體”建設,重點從提升文化設施服務水平、豐富文化服務項目內容等方向發力,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豐富公共文化供給。
用好用活文化設施,讓基層場館成為群眾想來、愛來、常來的“人氣聚集地”,揚中依托奧體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以及面廣量大的城市書房、農家書屋等各類文化場館,常態化組織親子閱讀、民俗普及、公益培訓、文藝表演等活動,吸引群眾主動參與全民閱讀、文體活動。創新提質文化服務,改進完善公共文化供給機制,遴選編制優質文藝文化“節目清單”,推動“群眾點單”和“政府派單”更好對接,廣泛開展“文明實踐·點亮星夜”“周末戲相逢”等文化活動,將優質、便捷、均衡的文化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人才扎根基層,資深的“文化能人”讓文化“生根發芽”
一把剪刀,一摞彩紙,一雙雙靈巧的小手在紙板上忙碌著,孩子們不時相互請教、切磋技藝。在新壩鎮立新村高效農業園,揚中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永青現場為孩子們講解剪紙知識、傳授剪紙技藝,讓孩子們在體驗非遺魅力的同時,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小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揚中市“揚中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永青在剪紙體驗館開展現場教學
孫永青是揚中“文化能人”活躍鄉村文化的一個縮影。分布在揚中廣闊鄉村的文化能人,像一粒粒種子,在廣袤田間生根發芽,讓基層文化更有生命力。揚中現有文藝家協會國家級會員35人,省級會員119人,對接85支基層文藝隊伍,持續開展“藝起傳薪”傳統文化進校園、“藝心扎根”鄉村文藝播種計劃、“藝路書香”公益閱讀等文藝志愿輔導服務品牌活動,定期培訓,定制培訓,培育出了西來橋鎮舞龍隊、永勝村九獅圖隊、老干部合唱團等優秀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有效激發了全市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讓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登舞臺、唱主角。揚中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主體地位,在鄉村文化振興探索上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大力支持群眾自發組織精神文化活動。連續16年舉辦的興陽“村晚”,連續6年開展的紅菱文化活動,每年“二月二龍抬頭”特色民俗文化活動,以及今年以來創新開展的“城市廣場周周演”活動,政府搭臺,百姓唱戲,有效調動了各行各業群眾參與鄉村文藝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了從送文化、種文化到創文化的轉變。日漸浸潤百姓生活的優質文化資源,不斷滿足了揚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滋養出群眾家門口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