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游樂區域內,孩子們快樂地玩耍;廣場上,老人們伴著音樂翩翩起舞;環形跑道上,跑者的步伐堅實有力……7月15日,在宿遷經開區黃河街道梨園社區的花橋綠地上,充滿了歡聲笑語。
“我每天晚上都來這里跳舞,特別開心。”梨園社區居民高秀英一邊跳舞一邊笑著說,“自從這里被改造成‘口袋公園’,我們的幸福感顯著增強。”
以前這里是塊荒地,雜草叢生。2023年,經過規劃和改造,荒地蛻變為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園”,健身器材、兒童游樂設施等一應俱全,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健身的首選地。
像花橋綠地這樣的城市空間,因規模小巧、選址靈活,像“口袋”一樣嵌入城市肌理,被稱為“口袋公園”。“十四五”以來,宿遷堅持“一地一策”建設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這是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也是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化、生態化的有力實踐。
“‘十四五’以來,我們投入2000余萬元,建設了紫薇綠地、商務綠地、花橋綠地、青華中學游園等‘口袋公園’。公園內設置了游步道、健身器材、兒童游樂設施等,形成全齡友好空間,成為‘家門口的會客廳’。”宿遷經開區建設局市政園林處工作人員吳朝鳳說。
近年來,宿遷各地積極利用城市中的閑置地塊、邊角地帶打造一個個富有特色的“口袋公園”。這些規模小、距離近的“口袋公園”,不僅有效利用了城市空間,還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施“口袋公園”、城市綠道等“樂享園林”項目221個,其中48個入選省級“樂享園林”項目;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2.27%,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71個公園162萬平方米公園綠地實現開放共享。
此外,宿遷“口袋公園”的設計理念也在悄然“迭代”,逐步從單純的“見縫插綠”轉變為深層次的“功能復合”。“全齡樂享”的綠色空間不但好看,而且更加“好用”。
去年建成開放的宿豫區金色威尼斯南側游園,以“打造家門口的公共運動休閑空間”為亮點,不僅有節點花境、慢行步道,還有3930平方米的籠式運動場地、2塊羽毛球場地、8塊乒乓球場地,成為周邊居民的熱門“打卡地”。
“我今年70歲了,在這個公園沒建成之前,我得跑到別的地方去鍛煉身體,很不方便。現在‘家門口’就有公園,天天和一些老朋友在一起打球,幸福感滿滿。”7月14日晚,正在金色威尼斯小區南側游園鍛煉身體的張先文說。
“為了滿足周邊居民多樣化的健身需求,我們推行‘公園+體育’模式,充分利用公園、廣場等城市公共空間,打造了多個大型綜合性公園。”據宿豫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宿豫區體育場地總面積達208萬平方米。
金色威尼斯小區南側游園是宿遷因地制宜打造景觀優美、功能復合綠色空間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宿遷穩步推進“球類運動場地進公園”行動,規劃建設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嵌入式球類運動場地,目前全市公園綠地內已建設各類球類運動場地302處。
一條條蜿蜒的綠色步道、一座座敞開懷抱的“口袋公園”,串點成線、由點拓面,持續完善著城市綠地空間體系、編織著“民生幸福網”。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柏艷艷表示,下一步,該局將通過積極探索公園綠地服務新模式,推進公園綠地服務從政府的單一“供給導向”向群眾的多元“需求驅動”轉型,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本報記者 孫小明
■ 見習記者 時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