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shè)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wǎng) > 蘇州 > 正文
    從煤窯少年到革命戰(zhàn)士 抗戰(zhàn)老兵李振邦憶崢嶸歲月
    2025-07-17 10:20:00  來源:姑蘇晚報  

    “13歲下煤窯,17歲參軍,至今身上還留著一顆子彈。”近日,抗戰(zhàn)老兵李振邦在家中坐得筆挺,將那段在戰(zhàn)火中淬煉成長的崢嶸歲月向記者娓娓道來。

    1927年,李振邦出生在山東省淄川縣南韓村。幼時母親和二姐相繼因病去世,父親忍痛將兩歲的妹妹送人。“一家全靠父親和大姐撐著。”日軍的掠奪讓日子更難熬,“他們搶糧食、燒房子,見了老百姓就打罵。1939年臘月廿九,河?xùn)|村的煙燒紅了半邊天。”李振邦的聲音帶著顫音,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火光沖天的午后。

    那年他12歲,大姐剛嫁到河?xùn)|村。日軍到處點火,殘殺平民百姓,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河?xùn)|慘案”。“槍聲像爆豆子,南邊的煙濃得化不開。”他和父親急得直往河?xùn)|村跑,沖到大姐家時,看到大姐的房子幾乎全被燒光。當(dāng)時,他攥緊了拳頭,暗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去參軍。

    13歲那年,為給家里掙口飯吃,李振邦走進了日本人在羅村地區(qū)一帶開設(shè)的煤井。“四塊石頭夾著一塊肉,那不是人干的活。”他說,煤窯里漆黑一片,礦工被叫做“煤黑子”,一班要干24小時,塌方、透水隨時能要命。苦難中,反抗的火苗在暗中燃燒。“老礦工們總讓我們帶紙包上井,起初不知道是啥,后來才明白是炸藥。”這些炸藥被悄悄交給共產(chǎn)黨地下工作人員,送到抗日武裝隊伍手中。“日本人查得嚴(yán),可沒人怕,都想著‘多送一點,就能多炸幾個鬼子’。”

    17歲時,經(jīng)人介紹,他轉(zhuǎn)到日本人開的猴子山鋁礦,有一次,他被安排給礦上的日軍炮樓送水。幾天后,一個戴斗笠的莊稼漢總與他閑聊,“他問炮樓的情況,我起初不說,后來覺得他像八路軍——我知道他們專打鬼子。”

    確認對方是武工隊的祁炳勝后,李振邦成了“秘密偵察員”。“他讓我謊稱‘次日有事’,叫人多送水,為行動做準(zhǔn)備。”1945年5月的一個清晨,他按計劃喊門,武工隊員一擁而入,“沒怎么費勁就繳了敵人的械,十幾個敵人全成了俘虜。”武工隊員們又放了一把火,燒了日軍的炮樓,押著俘虜,去了當(dāng)時的革命根據(jù)地——千峪。

    1945年7月,李振邦正式加入八路軍,部隊番號是魯中軍區(qū)警備一旅一團特務(wù)連(后被劃歸魯中軍區(qū)第八縱隊)。父親送他時說,跟著共產(chǎn)黨,準(zhǔn)沒錯。帶著這句話,他背著槍離開家,義無反顧投身革命。

    如今,李振邦在蘇州安享晚年,家中的墻上掛滿了他穿著軍裝和戰(zhàn)友的合照。“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我總想起那些犧牲的戰(zhàn)友。”他說,他今年特地回了一趟老家,去烈士陵園看了一看,“他們沒能看到今天的好日子,我替他們多看看。”

    老人也常給孩子們講過去的事:“要記得,國家弱了就會被欺負,老百姓就會遭殃。現(xiàn)在沒人敢欺負我們了,這是無數(shù)人用命拼來的。”老人顫巍巍地敬了個軍禮,他眼中的光透著戰(zhàn)火中淬煉過的堅毅,也透著對和平年代的珍視。(記者 時玥)

    責(zé)編:蘇州文明辦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