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豐區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感”扛在肩上,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
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優質醫療資源持續擴容和區域均衡發展,讓醫療服務從“有”到“優”;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幫扶精準有效,讓更多的人找到稱心的工作;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住房,讓越來越多住房群眾圓了安居夢;味美價廉、村村覆蓋的長者食堂,讓老人樂享“食”光……
大豐區始終將為民造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小切口大變化”,著力把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實景,這座活力城市的幸福指數正不斷攀升。
[優質均衡促發展教育公平有質量]
操場上,足球、籃球等各類運動熱鬧進行;教室里,書法寫作、器樂演奏、童聲合唱,內容豐富多彩……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續發展的基石,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志。大豐區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按照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任務路徑全面推進,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家住吾悅華府的姚女士有兩個孩子,分別就讀于常新路小學和吾悅幼兒園。“學校離家不遠,校內基礎設施完善,教學內容豐富。”這讓姚女士非常滿意。
下午4點是區城東實驗小學的課后服務時間,孩子們在老師引領下走進異彩紛呈的“課后樂園”:打一場籃球、拍一拍非洲鼓、畫一幅沙畫、彈一曲古箏……在色彩社團,學生劉詩妍告訴記者:“來到這個社團后,我結交到了許多新朋友,也收獲了很多畫畫的技巧和知識,我很喜歡這個社團。”
教育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工程,大豐區持續優化教育資源,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供給水平顯著提升。全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所有中小學均達到省教育技術裝備標準要求,中小學省級“智慧校園”占比達100%。不斷提升教育維度,“融課堂”建設成果顯著,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各項指標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教育綜合質量保持鹽城先進水平。
[擦亮健康“底色”提亮民生“成色”]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蘇北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中心五個名醫工作室正式運行。每周,來自中山醫院外科、放射科、超聲科等科室的專家將輪流坐診,為體檢者提供專業的咨詢答疑、全方位的體檢報告解讀以及全科診療服務。
坐門診、住院查房、會診討論、上門診療……大豐人民醫院作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專家團隊每周二、周四、周六都會按時到三龍中心衛生院門診坐診。這對腿腳不便、子女又在外地打工的三龍鎮東紅村村民黃衛東來說,騎輛電瓶車、十來分鐘就能讓區級醫院的醫生看病,是件特別開心的事。
在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過程中,大豐區著眼于重基層、惠百姓、強基礎,讓群眾就醫省錢、省時、放心。“咳嗽多天,呼吸不順,腿也腫脹……”在小海中心衛生院就診的張奶奶患有慢阻肺、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因此在診斷和用藥上要尤為謹慎,衛生院醫生通過遠程會診的方式與大豐人民醫院心內科醫生進行了線上溝通,根據區級專家的建議進行治療。這是數字化建設為大豐區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注入新動能,為患者帶來便利的生動案例。大豐區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深化和推進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夯實醫療衛生服務基礎,這些看得見的、摸得著的福利,不斷書寫著群眾滿意的“健康答卷”。
[優化政策精準服務就業之路越走越寬]
就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
大豐區大力扶持就業創業,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組織用人單位走進上海、南京、西安等高校資源豐富城市,舉辦“才聚沿海大展豐采”校園巡回招聘會30余場次,大力招引高校優秀畢業生來豐留豐,上半年累計引進高校畢業生2000多名。就業見習也是大豐區為青年就業搭建的一條“快車道”,畢業于江西科技學院的王志城由于見習期間表現優秀被公司留用,成為蜂巢能源科技的一名正式員工。今年以來,全區新認定就業見習基地7家,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崗位1648個,組織932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失業青年參加見習,發放就業見習補貼251.4萬元。
創業不僅解決創業者自身就業問題,也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大豐區連續9年舉辦的返鄉創業大賽,通過精準的政策幫扶,為初創階段的高校畢業生點亮希望之燈,讓他們順利走上就業創業之路。同時,大豐區持續推動家政產業園、家政超市、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零工驛站等就業載體建設,建成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1個,圍繞將就業崗位送到“家門口”的定位,全區已建成運營大中街道吾悅廣場、新豐鎮太興村等4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兜底幫扶187名困難群體就業,通過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近5年累計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930人。
[圓百姓“安居夢”群眾暖心“不打烊”]
改善居住條件是百姓的心聲,愜意棲居是每個人的向往。走進鄉鎮村落,美觀舒適的農房、平坦通暢的道路、生機盎然的景觀綠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墻,一幅“詩和遠方”的鄉村宜居圖在眼前展開;城區里改造后的幸福小區南側片區、食品綜合樓片區等老舊小區,生機勃勃的綠化草坪、粉刷一新的樓房外立面,可觀可感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大豐區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以及農房改善等,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民以食為天,做飯難、吃飯愁已成為一些老人的生活難題。每天中午11時許,新豐鎮全心村的“幸福助餐小院”開門迎客。“食材由鎮上按預約采購配送,都是家常菜,簡單新鮮,老人們吃得放心舒坦。”主廚徐玉鳳端出熱氣騰騰的一葷一素一湯一飯,幾位年過六旬的老人說笑著來到小院,坐下來,只要支付2元到4元,就可享用美味一餐。當前,大豐區長者食堂(含“幸福助餐小院”)已實現村村覆蓋,日均就餐人數超3000人次。大豐區還將進一步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強化養老服務保障,積極打造“豐韻頤養”養老服務品牌,守護好全區老年人“最美夕陽紅”。
站在時間的節點駐足回望,隨著每一項“民生清單”的兌現,每一條“民生道路”變成通衢,幸福生活變得觸手可及、清晰可見。保障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大豐區將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將“關鍵小事”當成“民生大事”,把“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促提升,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宗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