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連云港 > 正文
    江蘇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開講
    2025-08-26 08:31:00  來源:連云港發布  

    鷺點青波,魚躍鏡湖,濕地里上演著生命的律動。8月21日,2025年江蘇省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在蘇州同里國家濕地公園生動開講。現場,蘇浙滬三地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聯合宣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區域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倡議書》;由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組織編寫的江蘇首部生態文明教育系列叢書——《江蘇省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生態文明跨學科學習》(以下簡稱《叢書》)正式亮相。

    自2022年起,每至秋季學期開學前夕,江蘇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如約而至。從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到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學第一課”于無聲處浸潤心田,在成千上萬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顆顆充滿綠色希望的種子。

    一套寫給孩子的生態課本:

    打破學科壁壘,點亮綠色燈塔

    “同學們,抬頭看,這里有樹、有鳥。今天我們就要在美麗的大自然里上一堂特殊的課,一起探尋濕地奧秘。”在“開學第一課”現場,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老師張冉冉正以《叢書》中的食物鏈一章為內容,進行現場授課。繪制家鄉濕地地圖、展示濕地生物圖譜、進行濕地角色扮演……趣味十足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們一下子就進入了精彩紛呈的濕地世界。

    “開學第一課”上短短30分鐘的亮相,讓現場學生得以一窺未來生態課堂的新鮮面貌。而在《叢書》的誕生背后,卻經歷了長達數年的調研與準備。

    2022年9月1日,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地方規章——《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促進辦法》正式實施。次日,“我們身邊的生態文明開學第一課”在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舉行。《叢書》主編、高級教師許建華在央視做了近20分鐘的現場直播,全網播放量超千萬。“從那之后,我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個活動常態化固定下來,讓更多孩子能在實踐中涵養生態文明素養。”

    當時市面上幾乎所有生態文明學生用書、生態環境保護學生用書內容都比較單一,僅僅包含生態文明或技能的相關內容。同樣,在2022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跨學科學習。編寫團隊決定打破常規,用跨學科的方式來編撰這套叢書。經過兩年多的謀劃與籌備,在11所學校48位教師的通力合作下,《叢書》終于得以面世。

    翻開《叢書》,8個核心主題貫穿始終,脈絡清晰。其中,既包含了對水、土地、氣候、生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知識普及,也涉及了垃圾分類、綠色科技、“雙碳”行動、美麗中國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實踐內容。“《叢書》具有系統性、前瞻性、開放性等特點,能讓孩子在親身實踐中厚植生態文明情感。”許建華說。

    在圖書編寫伊始,團隊就定下一條原則:堅定兒童的立場,站在兒童的視角思考,用兒童的語言來表達,讓這套書成為兒童生態文明跨學科學習的好幫手、好助手、好指南。“書里的生動實踐案例,以孩子的語言講述生態故事,讓綠色理念從口號變成血脈里的自覺。”南京林業大學林草學院、水土保持學院教授李海東對《叢書》給予高度評價。

    一堂大自然里的生態課:

    躬身探索體驗,播撒綠色種子

    生態課本帶領孩子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廣闊的大自然則是孩子們探尋生態之美更為感性的天地。

    在活動現場,同里實驗小學的學生們穿行在濕地間,身邊蘆葦、睡蓮等濕地植物隨風搖曳,遠處叢林間偶爾能瞥見池鷺騰飛的身影。老師們邊走邊介紹,學生們邊觀察邊記錄,大自然成了“行走的生態課堂”。

    “今天‘開學第一課’很有趣,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認識的動植物。濕地角色扮演的游戲讓我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食物鏈中的每種動物都息息相關,我們要從小事做起,保護好環境。”同里實驗小學三(3)班胡嘉卉興奮地說。

    2023年,南京湯山礦坑公園的宕口成為生態修復的“教科書”;2024年,南鋼集團的智慧車間變身低碳生活的訓練營;今年,濕地叢林又成為觀察生物鏈的天然實驗室……三年來,江蘇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從最初的“一堂課”,逐漸豐富為“六個一”系列,即舉辦一場啟動儀式、發布一套生態文明教育系列讀物、精講一堂生態課、宣介一項跨區域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倡議、組織一場戶外沉浸式生態“研學之旅”、完成一組“全鏈條”矩陣傳播。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祖力亞提表示,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始終把生態文明教育擺在突出位置,特別是打造了“開學第一課”這一特色品牌,讓青少年帶上好奇與敬畏,走進河湖、山岳、濕地、森林,用腳步丈量生態修復的奇跡,用雙眼見證發展理念的升華。

    舉辦江蘇生態文明教育“開學第一課”活動,不僅在孩子們心間早早播下生態文明的種子,更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引領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

    在豐富“開學第一課”內容與形式之外,江蘇更把功夫下在了平常,開展了多樣化、多元化的探索實踐。“長江大保護、綠色共成長”行動計劃見證了一批批“長江大保護小使者”的成長,青少年與長江的自然之約成為一場“接力跑”;“美麗江蘇——江河湖海青藍行”科普教育活動,在江河湖海的壯闊畫卷上勾勒出綠色足跡,厚植綠色發展理念;“江蘇省國際生態學校示范校”架起一座座綠色教育的橋梁,讓環保理念在跨文化交流中綻放智慧光芒……

    一首生態協奏曲:

    跨界通力協作,奏響綠色和鳴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5月30日,生態環境部等單位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及編寫生態文明教育圖書,開發生態文明培訓課程,開展生態研學,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實踐,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素養。文件的發布,為江蘇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目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民參與的“大合唱”。以立法為基,從《江蘇生態文明20條》到《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促進辦法》,“教育全民化、對象精準化、形式多樣化”筑牢了制度根基;以實踐為徑,從“旁觀者”到“行動者”,從“新風尚”到“好習慣”,一幅幅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綠色圖景正在鋪陳。

    今年,生態環境部陸續公布了全國首批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場館名單和首批“新四類”(石化、電力、鋼鐵、建材行業)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名單,江蘇分別有25家場館和19家企業入選。從環保科普場館到自然保護地,從企業園區到研學基地,一系列可感知、可參與的公共空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空間載體,讓環保知識可觸可及、可觀可玩。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場地設在了同里國家濕地公園,記者注意到,這里也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中唯一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現場,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善縣、上海市青浦區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齊聲宣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區域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倡議書》,再次為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鼓與呼”。

    上海市青浦區生態環境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胡國新表示,現場宣讀倡議,凸顯出示范區在生態保護中一體化實踐的重要性,有助于激發孩子們的參與度與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長三角的生態保護,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獨奏,而是合作共贏的交響。7月30日,水污染控制與資源綠色循環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為首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落戶水鄉客廳,依托同濟大學與南京大學兩所高校資源,為長三角探索路徑、提供示范;日前,來自長三角示范區的10組家庭齊聚水鄉客廳,參加“詩畫江南夢里水鄉”江南行紀活動,“生態小畫家”在長卷上繪制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從高校科研到公眾參與,從制度設計到平臺建設,長三角示范區正以系統思維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生態保護體系,共同奏響區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協奏曲。

    如今的江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共識。同里濕地的清越鳥鳴化為課堂里的瑯瑯書聲,長三角的綠水青山孕育一代又一代的生態守護者,全民既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也是生態紅利的分享者,共同繪就“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美麗圖景。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徐春暉 孫秦旺 吳瓊

    責編:連云港文明辦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