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火箭’起飛了,太神奇了!”盛夏時節,蟬鳴聲聲,一群孩子正在專注地組裝水火箭模型。隨著“砰”的一聲輕響,自制的水火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南通市崇川區秦灶街道秦北村的上空響起了陣陣歡呼。
9日至11日,南通開放大學“星火問天·航天筑夢”科技研學團暨“兩彈一星”精神志愿宣講團走進秦灶街道,為50名鄉村小學生送去一場航天科普課。
校社協同,打造家門口的課堂
針對鄉村青少年接觸前沿科技資源有限的現狀,這支由機電工程專業學生組成的省級重點團隊,聯合秦灶街道秦北村村委會、秦灶社區居委會及北城小學、沿河橋小學,構建“高校+社區+小學”協同育人平臺。活動精準覆蓋三至五年級科技興趣萌芽關鍵期,通過“理論+實踐+展示”三維體系,將航天夢想播種在田間地頭。
開營首日,相關工作人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揭開了火箭騰空而起的神秘面紗。借助航天發射、空間站等影像資料,孩子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原來宇航員在太空是這樣吃飯的!”沿河橋小學四年級學生李萌興奮道。隨后的紙質火箭模型制作環節,大學生志愿者耐心指導孩子們裁剪卡紙、精準黏合部件,讓抽象的伯努利原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變得直觀可感。
梯度實踐,科學夢想一飛沖天
10日,在志愿者們的引導下,孩子們分組挑戰更具難度的水火箭制作任務。利用常見的塑料瓶、氣泵和水,孩子們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完成組裝。“加壓!準備!發射!”指令下,水火箭拖著水霧劃出一道道弧線,現場響起陣陣歡呼。北城小學五年級學生王露晗所在小組在連續3次發射失敗后,堅持不斷調整水量和尾翼角度,最終成功發射。王露晗興奮地說:“失敗幾次沒關系,科學探索需要耐心。”
隨后,孩子們又向更復雜的多級火箭模型設計發起挑戰,思考如何讓“火箭”飛得更高更遠。
星火燎原,航天科普常態化
閉營式上,50架形態各異的火箭模型在秦北村黨群服務中心集體亮相,現場變身“航天博覽會”。“我們不僅要帶來看得見的成果,更要留下可持續的資源。”帶隊教師昝晨介紹,團隊同步建立“航天科普資源庫”,將授課視頻、模型教程贈予社區。
南通開放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葛燦表示:“學生用專業知識反哺社會,也在服務中深化職業認同,這正是‘三下鄉’的價值。”
目前,該項目已被正式納入秦灶街道青少年科普工作長期規劃。南通崇謇少年項目辦公室主任張國建透露,今年秋季學期,街道將依托現有資源和模式,開設常態化的“星火課堂”,讓更多的鄉村孩子受益。
(記者高陽 通訊員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