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送完單想喝口熱水得跑老遠,現在社區站點里微波爐、空調啥都有,累了還能歇腳充電,心里特別暖!”伴隨著連日的陰雨,江蘇徐州的氣溫驟降。在云龍區子房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新就業群體服務站,剛送完早餐訂單的外賣騎手王磊,正用站點的微波爐加熱牛奶,服務站工作人員則忙著添補飲水機里的熱水,整理醫藥箱里的感冒藥和創可貼。考慮到降溫降雨容易著涼,這些應急物資比平時準備得更充足。這溫暖的一幕,正是徐州用心用情服務新就業群體的生動寫照,讓奔波在風雨里的勞動者,隨時能找到一處遮風擋雨的“暖心港灣”。
9月11日,徐州市委組織部發布《全市新就業群體基層服務站點優化提升工作方案》,在前期建成覆蓋鄉鎮街道、社區服務站點的基礎上,以“小切口、辦實事、解難題、重服務”為導向,聚焦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從硬件升級到服務拓展,從資源整合到情感關懷,推出七大務實舉措,全力構建方便、快捷、管用的立體服務矩陣,讓新就業群體在城市打拼更有歸屬感、幸福感。

鼓樓區
10分鐘服務圈 讓關懷觸手可及
“又累又渴的時候,能在這兒喝口水、歇會兒,還能量量血壓,太方便了!”工作日下午,外賣小哥余海潮走進蘇北農貿市場北側的鼓樓“新”驛,在沙發上歇息片刻后,又熟練地使用站點的血壓儀測量血壓。
在鼓樓區,各新就業群體服務站點的“五個一”基礎服務始終“不打烊”——一張休息椅、一杯飲用水、一個充電口、一臺上網設備、一套應急藥品,滿足新就業群體的基本需求。同時,食品保鮮加熱等便民服務隨時在線,站點內還貼心設置讀書角、學習區,方便大家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交流。通過留言墻、意見簿等渠道,站點動態收集新就業群體訴求,不斷優化服務舉措,如今已形成涵蓋技能培訓、法律援助、子女教育等領域的24項特色服務清單。
為讓服務更貼近需求,鼓樓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選址,以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商圈、樓宇、園區等黨群服務中心為輻射支點,將服務延伸至新就業群體集聚的快遞站點、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地,高標準打造90個基層服務站點。這一布局不僅擴大了服務范圍,更編織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三級便捷服務矩陣,暖“新”服務圈由原來的“15分鐘”縮短到如今的“10分鐘”。近日,萬科城社區旁的暖“新”驛站即將開工建設,鼓樓區新就業群體服務站點密度持續提升,真正實現“轉角就能歇腳,服務觸手可及”。
云龍區
建得好用得好 讓驛站成為“安心補給站”
中午十二點半,正是外賣配送的高峰時段,外賣小哥李師傅快步走進云龍區彭城街道興隆社區的新就業群體服務驛站,熟練地接水、給手機充電。“自從有了這個驛站,再也不用蹲在路邊等單了,累了能歇腳,手機沒電了能充電,心里踏實多了。”李師傅笑著說。
為讓服務站點真正“活”起來,云龍區持續推進新就業群體基層服務站點高效運營,通過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各站點統一配備標識牌、休息桌椅、微波爐、飲水機、醫藥箱、儲物柜等設施,以完善的功能和舒適的環境,成為新就業群體每日奔波路上的“安心補給站”。在特殊天氣,驛站的使用頻率顯著增多。“以前最怕下雨天,手機沒電、衣服濕透,訂單還特別多,只能在路邊硬扛。”一位渾身濕透的騎手剛跑進黃山街道綠地北社區驛站,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紙巾擦拭,“萬達廣場附近商家多、單子多,現在能在驛站避雨、充電、喝熱水,感覺有了‘避風港’。”
彭城街道蓮花社區服務驛站坐落于石磊小區嵌入式社區內,緊鄰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齊全的設施,自啟用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外賣騎手、快遞員前來歇腳。截至目前,云龍區新就業群體服務驛站累計服務已突破5000人次,單日最高服務超200人次,真正實現了“建得好更要用得好”的服務目標。

泉山區
創新服務機制 讓溫暖雙向流動
午后烈日炎炎,外賣騎手鄭杰剛結束一波送餐高峰,大步流星地走進“金山甄選”暖“新”驛站。他熟練地坐下給手機充電,接過志愿者遞來的溫水,感慨道:“這累半天能有個地方歇腳充電,真是救急了!”
在泉山區金山街道金山社區,“金山甄選”暖“新”驛站不僅配備休息區、充電點、飲水處、應急藥箱和免費無線網絡等“五個一”基礎服務,還拓展了政策咨詢、學習交流、心理疏導、技能培訓等多元服務。“上周我剛在這里參加了街道舉辦的交通安全培訓,現在送餐路線規劃更科學了,也更安全了。”鄭杰指著墻上的宣傳告示說。
最讓鄭杰津津樂道的,是驛站的“網格+積分”機制。“昨天送餐路上發現小區護欄損壞了,反饋給網格員就能積20分,剛好能換購‘金山甄選’的折扣券。”鄭杰打開手機展示積分商城,滿臉笑意。這一機制不僅鼓勵新就業群體參與網格治理,還為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不久前,家住金山花園的李阿姨到“金山甄選”購買生活用品,順便咨詢醫保業務,鄭杰通過“金山甄選”微信小程序接下跑腿服務,幫李阿姨將材料送到街道便民服務大廳,既方便了居民,也為自己賺了積分。
針對夜間作業群體,泉山區打造“泉新驛站”服務樣板,站內休息桌椅、飲水機、微波爐、淋浴器等設施一應俱全,為深夜奔波的勞動者提供溫暖港灣。圍繞新就業群體“停車難、充電難、學習難”等需求,泉山區還在35個重點站點推出“定制化服務”:永安街道榮景社區設“騎手專屬充電位”,王陵街道醒獅社區配電動車智能換電柜,七里溝街道新語社區聯合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免費義診和寒暑假子女托管,翟山街道花語社區依托“社區食堂”推出專屬優惠套餐。同時,借鑒智慧社區建設經驗,站點引入“泉碼通行”系統,新就業群體掃碼登記即可自助使用,以智能化提升服務效率與體驗感。
徐州各區以差異化實踐細化服務舉措,讓新就業群體的需求被精準回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層服務站點872個,配備便民家電2300余臺,增設充電換電設施450余處,梳理“愛心商家”1200余家。下一步,徐州將持續推動服務站點“建好、用好、用實”,把服務送到新就業群體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