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祥,男,1954年4月生,中共黨員,阜寧縣蘆蒲鎮馬集村村民。生于紅色熱土的他,自小聽英烈故事長大,1984年起,他主動申請擔任蘆蒲烈士紀念塔義務講解員,39年來累計講解千余場,受眾6萬余人。他多次赴河南、連云港灌南等地走訪,整理出5萬多字史料,還自費購買相機、學習電腦技術,先后制作30余篇烈士事跡圖文講稿發布至網上,點擊量高達20萬。2015年,退休后的唐文祥放棄進城跟兒女安度晚年,選擇繼續“留守”,先后200余次走進學校,通過情景劇、老少同臺等形式進行宣講,帶出了一支支青少年紅色宣講隊,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塔下講解慰先烈
“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聳立在蘆蒲鎮境內,塔下長眠著1760位抗日英烈。出生在蘆蒲鎮的唐文祥,從小聽將士們浴血奮戰的故事長大,對革命者十分景仰。1984年起,為銘記新四軍在鹽阜大地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唐文祥主動承擔起蘆蒲鎮烈士紀念塔講解工作,沒有一分報酬,唐文祥將義務解說當事業來做,這一做就是39載。只要有群眾慕名前來,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提供講解,共計開展義務宣講一千余場,受眾6萬余人。
為了講清楚烈士的生平和戰斗詳情,他曾獨自一人多次赴烈士家鄉河南等地和當年戰斗地連云港灌南、淮安漣水等縣采訪,整理出5萬多字的史料。他還自費購買話筒和相機,聽過他講解的人,無不為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所感動。遇到烈士后人前來祭掃,他更是不厭其煩地為來人講述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并陪同尋訪先輩戰斗過的地方。
2008年4月,黃克誠將軍的女兒黃梅夫婦到蘆蒲烈士塔祭掃,唐文祥在六堡戰役二十一烈士墓前,為她們講述了二十一烈士為保衛新四軍三師師部而壯烈獻身的動人事跡,夫妻倆在烈士墓前痛哭不已。黃梅的丈夫還為死難烈士題詞“人民英烈,萬古流芳”。
校園宣講播信念
唐文祥不僅為參觀烈士紀念塔的群眾提供義務講解服務,還多次走進校園,為學校的孩子們講述英雄事跡,傳承紅色基因。他先后200余次走進周邊學校,通過情景劇、老少同臺等多種形式為師生進行主題宣講,并協助校方組織帶領學生尋訪烈士足跡,感悟愛國情懷。
他結合烈士英勇事跡宣講,讓孩子們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必須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他組織學生游覽黃河故道,領略自然風光,講述歷史,感受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帶領孩子尋找烈士戰斗的足跡,讓學生了解當年新四軍如何與地方百姓共同抗日的歷史;他帶領學生走進烈士陵園,通過講過去、看現在的方式,組織“我與烈士比童年”作文競賽活動。在他的帶領下,蘆蒲鎮的青少年們紛紛加入宣講紅色故事的隊伍,通過多種形式,傳承紅色經典,弘揚鐵軍精神。
在做好紅色文化宣講的同時,他還注重對紅色文物的保護和挖掘。對遠道而來祭掃烈士的人群中,凡是老一輩的革命軍人、紅軍戰士,他都認真聆聽交流,力求讓自己掌握的紅色史料更加豐富準確。他聽說益林戰役中陣亡的殷紹禮師長死后的安葬過程和安葬地點與已報道的情節有出入,他走村入巷,細心走訪,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準確地找到了殷師長的第一次安葬墓址——原蘆蒲鎮周門小學境內,并挖出了當年殷師長部下戰士們親手刻制的石碑,獲得了一件難得的紅色文物。
網絡宣傳頌和平
為了讓更多人記住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唐文祥自費購買相機,為慕名參觀的群眾免費拍攝照片,并將照片和蘆蒲烈士塔事跡發給游客,把烈士們的感人事跡傳遞給每一位游客。他還自學電腦,利用別人休息時間把將士們舍身報國、紀念塔前世今生、黃河古道今昔對照、革命老區鳳凰涅槃等一件件、一樁樁事跡制作成圖文并茂的講稿30余篇,發布上網,收獲網友的紛紛點贊,點擊量最高時達20萬。
如今,蘆蒲烈士陵園有了專職講解員。按常理說,年近古稀的唐文祥,本該進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可他卻說服了老伴,繼續住在鄉下,仍然一如既往,隨時為前來蘆蒲烈士塔瞻仰的人們講解,大家聽了唐文祥的講解既接受了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又被唐老義務講解的舉動而感動。如今唐文祥雖然是滿頭白發,但他感覺精力還好,每當他講起紅色故事就會精神十足,全心投入。
唐文祥的事跡先后被中江網、交匯點、紫牛新聞、鹽城網等30多家媒體報道,他先后獲評“全國紅色文物保護感動人物”“全國紅色基因傳承杰出個人”“鹽城好人”“鹽城市首批百姓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