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載深耕,文明成蔭。自2015年《宿遷文明20條》首次發(fā)布,宿遷這座年輕城市便開啟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明接力。從最初“有序排隊不插隊”的樸素約定,到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的優(yōu)秀答卷;從街頭巷尾的細節(jié)改變,到整座城市的精神升華,文明基因已深深融入宿遷的城市血脈。
值《宿遷文明20條》發(fā)布十周年之際,宿遷網開設“這十年·文明潤宿遷”專欄,記者將循著文明的年輪,展開多維度的時代書寫:回訪文明踐行者,聆聽初心與堅守的動人回響;丈量城市公共空間,解碼文明公約帶來的治理智慧;深入美麗鄉(xiāng)村,捕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生動圖景……讓我們共同打開這份浸潤著泥土芬芳的文明答卷,在時光的褶皺里觸摸宿遷的溫度,在新時代續(xù)寫更加精彩的“文明宿遷故事”。
家風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關鍵。每年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所在周為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在宿遷,很多家庭傳承著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等優(yōu)良家風,凝聚傳統美德與智慧。5月14日,記者走訪宿遷幾組“最美家庭”,一同尋找好家風中的“幸福密碼”。
陳瑋家庭:書香門第的傳承
在宿遷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有一個家庭以其卓越的家風曾獲得“宿遷市最美家庭”“江蘇省最美家庭”等稱號,這戶家庭就是陳瑋家庭。5月14日,記者見到了陳瑋,感受那份獨特而深厚的家風底蘊。
陳瑋,1979年出生于宿城區(qū)王官集鎮(zhèn)苗圩村,自幼成長在一個充滿文學氛圍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文學愛好者,他們不僅自己熱愛閱讀,還特別注重培養(yǎng)我和弟弟的閱讀興趣。記得小時候,父親每次出差歸來,總會特意為我們帶回一些書籍。”陳瑋回憶,那些書籍就像一扇扇窗,讓他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在家里,陳瑋的父母精心打造了一個充滿書香與花香的小天地——陳家小院。這個小院不僅是家庭活動場所,更是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空間。在這里,陳瑋的父母還創(chuàng)辦了“歷山學堂”,家族成員常常相聚于此,一起讀書、交流,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小時候,父親不僅帶著我和弟弟一起讀書,還要求我每天寫日記。”陳瑋笑著說,從那以后,她就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不管走到哪里,她的包里總會帶著一本書。
如今,陳瑋已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說:“從小閱讀的習慣讓我積累了很多知識,還提升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是演講還是朗誦,我總能做得很好。”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熏陶下,陳瑋的女兒顧明鑫也對文學情有獨鐘,在寫作方面特別有天賦,曾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作文比賽,屢次獲獎。
李金娥家庭:以“小家大愛”詮釋幸福模樣
“母親是一個話不多,但內心強大的人,她給我?guī)淼挠绊懽屛沂芤嬉簧!闭勂鹉赣H李金娥,靳宏菊總是面帶微笑。
李金娥今年69歲,家住宿城區(qū)龍河鎮(zhèn)平樓村。2020年,李金娥家庭被評為“江蘇省最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
好的家風蘊藏在基因里。2014年,靳宏菊成為宿遷市宿城區(qū)黃河水上志愿救援協會的志愿者。靳宏菊今年42歲,她告訴記者,選擇投身公益事業(yè),是因為從小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母親經常告訴我,愛和善意是會傳遞和影響他人的。長大后,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饋家鄉(xiāng)。”靳宏菊說,從母親的言傳身教中,她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經常到農村免費開展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并成立讀書會,開展閱讀活動,希望為更多家庭和孩子帶來正能量。
陳業(yè)全家庭:言傳身教樹優(yōu)良家風
陳業(yè)全今年50歲,家住市洋河新區(qū),是一名郵遞員,將信件親手交到收件人手里是陳業(yè)全的必達使命。陳業(yè)全家庭曾獲得“江蘇省最美家庭”“江蘇省五好家庭”稱號。
“我的家庭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我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善良,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5月14日,陳業(yè)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談起妻子王彩俠,陳業(yè)全有太多的感激。從年富力強的青年步入踏實穩(wěn)重的中年,夫妻二人一直相互扶持。“一直以來,妻子都十分支持我的工作。我們夫妻二人同心協力,互相理解,一起經營好我們的小家。”陳業(yè)全說,互敬互愛是構建和諧家庭的潤滑劑,關心體諒是家庭和諧平衡的重要砝碼。
從2015年開始,陳業(yè)全和妻子對一名困難學子進行長期資助,并保持密切聯系。如今,孩子已經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孩子能夠在我們的幫助下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yè),我為他感到開心。”陳業(yè)全說。
陳業(yè)全認為,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和兒子更像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現在他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經常來電問候,我感到很幸福。”陳業(yè)全說。(記者 倪家樂 見習記者 歐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