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時30分,于廣生趕到省人民醫院獻血屋,指導獻血市民填表,向路人介紹無償獻血的重要性。
17時30分,太陽微微西斜,他顧不上嗓音嘶啞,在醫院門口買上兩個包子,匆匆往大行宮地鐵站趕去,那里有一輛獻血車,于廣生舉著宣傳牌一站又是兩三個小時,21時30分才“下班”。
這是于廣生的一個普通休息日。從2021年至今,他幾乎每個休息日都是在志愿服務崗位上度過的。
于廣生,今年54歲,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東機輛段機車司機,同事和朋友都習慣稱他“老于”。1999年起,他堅持無償獻血,累計獻血總量已超過2.4萬毫升;2021年,老于又加入志愿者行列。如今,他手機里有36個志愿服務群,見證著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休息的日子,逛36個群“找活干”
火車司機的工作是“四班倒”,這代表著老于每周的休息日都不同,于是,在手機微信群里扒各種志愿服務活動計劃表成了他的常態。
“36個微信群,有17個是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的,14個是應急救護培訓的,5個是關于遺體器官捐獻的。”老于指著手機介紹。
每個月工作計劃出來后,老于會在各個群里“逛”一圈,告訴群管理員自己哪天有空,“求活干”,最好能白天一場、晚上一場,充實!
老于的愛人偶爾會埋怨他做志愿者“上癮”,他笑著默認。其實,哪怕是上夜班的日子,他也會見縫插針利用原本給他休息的白天時間去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老于的志愿服務活兒并不好干。他最常參加的是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獻血車都在室外,沒有遮蔽,夏天站一會兒從里到外都汗濕,冬天北風呼呼吹過來,手腳凍得冰涼,可他常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截至本月,于廣生累計無償獻血志愿服務超過3100個小時,已符合“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終身榮譽獎”標準。
關愛生命,一年內接連辦兩件“大事”
2021年年中,于廣生的一名鄰居因突發心臟病,夜間驟然離世。“如果懂得應急救護,是不是就能救回一條生命?”他開始琢磨起這事兒。很快,他找到市紅十字會,報了應急救護培訓班。
經過培訓,老于拿到了救護員證。回到家后,他還沒歇上幾分鐘,就騎著自行車出了門。老于家住在泰山街道,他頂著烈日四處尋覓,用5天時間摸清了附近30多個AED的具體位置和設備狀態,為緊急救助做好準備。
光自己懂急救還不夠。老于“消停”幾天后,又去考了救護師資證,順便加入了3個應急救護培訓的志愿者微信群,專門為新入學學生、社區群眾開展心肺復蘇等培訓。每次活動,他都會跪在訓練室的地板上,一遍遍按壓模擬人偶的胸膛做示范,任汗水浸透衣背。
“如果說獻血是對生命的長期呵護,那應急救護就是對生命的緊急救助,一個都不能少。”他笑著說。
2021年冬天,于廣生又辦了一件“大事”——簽署遺體器官捐獻協議,成為全國第3477362位登記者。
在對生命的呵護中確定人生方向
于廣生出生于天津寶坻,這座小城緊挨著唐山,曾在唐山大地震中受災嚴重,這讓于廣生從幼年起就明白了生命的可貴。1999年,他和妻子在新街口逛街時看到一輛無償獻血車,他毫不猶豫獻了血,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溫度。
“獻血是愛是勇氣是奉獻,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句話。”26年來,從全血到成分血,從南京到江浙滬皖,他的獻血之路越走越堅定。截至2025年,他累計獻血64次,總量超2.4萬毫升。
對生命的珍重早已刻在于廣生的心里。一次,他在大行宮獻血車志愿服務時,一名山東女子前來咨詢,弟弟因手術需要備血,姐弟倆在南京人生地不熟,不知如何是好,于廣生二話不說就擼起袖子,為這位素未謀面的弟弟獻了血。
于廣生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經常向同事和親友講述獻血的好處,漸漸地,有近50人跟著他加入無償獻血行列。身為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他常為《捐友》雜志撰稿,講述捐友的感人事跡,傳遞“死亡也可以為更多人點燃希望”的理念。他還在單位支持下組建了“樂于廣生·愛滿人間”志愿服務隊,現有志愿者20余人。今年以來,團隊先后在大行宮地鐵獻血車、秣陵安養院等地開展了公益活動,惠及群眾超300人。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于廣生在《捐友》雜志撰文所引用的這句話,正是他追求的方向。(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