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揚州 > 正文
    “走讀”南河下 上一堂家風文化課
    2025-05-14 14:53:00  來源:揚州日報  

    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發軔于唐代、成形于明代、繁盛于晚清,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揚州保存最為完好、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在這片老街深巷里,集聚了眾多歷代賢官能臣、鹽商巨賈和社會賢達故居宅邸,蘊藏著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經有關方面深度挖掘研究,精心營建形成南河下家風展示區。

    “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唯儉與勤。”昨天,記者“走讀”南河下,和您分享老街深巷里的家風文化,接受勤廉文化思想洗禮。

    堅守道德本心,知善而為、遷善改過

    徐凝門橋下,何園后身,有丁家灣牌坊,這里是南河下家風展示區東入口。進入丁家灣巷口往西百步左右,有一處“四路三進”大宅第,是晚清揚州鹽商許蓉楫曾經的居所。許氏祖籍安徽歙縣許村,先祖清初遷至揚州,以賣餅生意起家,到第五代許蓉楫,開始從事鹽業,創辦謙益永鹽號,后發起成立“揚州食商公會”,聯合揚州大小食商鹽號抱團發展,公會議事廳名為“尊德堂”。

    鹽商議事之處,何以掛上“尊德”牌匾?仔細觀摩得知,許氏本是望族,歷代傳承有“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樂善公益,熟本尚義”“行者以商,處者以學”等家風家訓。這與宋明理學所倡導的個人成長成才、為學進路須當“尊德性”的思想一脈相承。

    宋代理學代表人物中,朱熹主張由知識成就德性,陸九淵則主張由德性統領求知。到了明代,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認為,“尊德性”和“道問學”應當合一,經歷了“龍場悟道”后,他創立“致良知”學說,倡導讀書思廉、學做圣賢。

    【走讀感悟】良知是一種知善知惡的道德本心,知善而為、遷善改過,應成為每一個黨員干部工作生活中的道德自覺;而讀書思廉、學做圣賢,應成為每一個黨員干部終身的追求。

    崇尚詩書繼世、儉樸傳家,教之以義方

    繼續行至街巷深處,便可見到“小盤谷”,這是揚州私家園林的代表作之一。追溯其名,出自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中的“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意指優美的隱居之地。園主為晚清兩江總督周馥,為官恪守清廉,崇尚詩書繼世、儉樸傳家。

    與青磚黛瓦馬頭墻擦身而過,就來到“河下義方傳承館”。門廳正面錄有《左傳》中的名言:“愛子,教之以義方。”警示我們教導子女應該遵守的規范道理。好的家庭離不開好的家風家教,黨員干部尤其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南河下“河下義方傳承館”集中展示了南河下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和家風傳承。館中眾多名人傳家風、風清毓后昆的實例也在時刻警示我們,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走讀感悟】《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把家風家教列入生活紀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黨員干部只有更加重視家教、重視家風建設,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大后方,才能夠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謀幸福。

    絜園有“潔”示:從官重恭慎,立身貴廉明

    新倉巷37號,舊為魏源故居絜園,現為魏源與揚州展示館。

    魏源是我國近代擁有進步思想的偉大思想家、史學家、詩人。毛澤東稱他是“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魏源著作中的名言。如“于安思危,于治憂亂”,引自魏源《默觚·學篇七》,旨在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增強風險意識,提高防范政治風險能力。又如“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引自魏源《默觚下·治篇》,意在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本國人民最有發言權。魏源的“辯證思維、人民中心、開放共贏”等先進思想,與當代中國發展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魏源的經典論述,體現了對傳統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魏源祖籍江西吉安泰和縣,他先后做過東臺知縣、興化知縣、高郵知州,處處留下德政,當地百姓至今感念不已。清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奉母以居”,遷來揚州,在南河下買地建宅,命名“絜園”。“絜”為“潔”的異體字,意為干凈,絜園寄托了魏源高潔、清白的志趣。

    魏源所處的時代是落后的,但他的思想是先進的。他的著作眾多,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海國圖志》。書中主張革除腐朽制度,積極抵抗外來侵略,學習西方國家發展工業,強我中華。

    揚州是魏源經世理想落地的沃土。他的“開眼看世界”理論形成于揚州,被譽為后來洋務運動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啟蒙老師”的《海國圖志》一書也定刊于此,其“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影響深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一代典,成一家言。”這副由清代思想家、詩人龔自珍題贈的對聯,是對魏源最中肯的評價。

    【走讀感悟】官到能貧乃是清。魏源始終秉承家族“邵邑醇良”的家風,為官清廉,恪守清貧的作風,時刻提醒廣大黨員干部“從官重恭慎,立身貴廉明”,自覺把魏源之絜園作為廉政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見賢思齊的實踐課堂。

    記者 周晗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