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學校參與愛心獻血的同學越來越多啦,這是青春的熱血!”昨日上午,淮安市中心血站迎來一支青春洋溢的獻血隊伍——在淮陰工學院輔導員楊文杰帶領下,20名大學生“組團”捐獻血小板。這是楊文杰第48次挽起衣袖參加獻血,也是他近三年來組織的第7次集體獻血行動。
●從學生到輔導員,22年累計獻血48次
“當時我對無償獻血知識了解得并不多,但想到能幫助別人,就鼓起勇氣走了上去。”楊文杰回憶起初次獻血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2003年,還在上大二的他偶然看到停在校園里的采血車,萌生了獻血的念頭。懷著這份初心,他完成了人生首次獻血,手中也拿到了第一本獻血證,上面寫著“20歲,A型血,200毫升”一行字。
第一次獻血讓楊文杰對無償獻血有了深刻認識。從此,無償獻血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就會主動參與獻血。22年間,他的全血獻血總量達4400毫升,獻血足跡遍布山東東營、青島以及新疆阿勒泰等多個城市。
2022年8月14日,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文杰了解到捐獻單采血小板捐獻間隔期僅需14天,且臨床需求量大,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他當即決定加入血小板捐獻行列。在此后不到三年時間里,他累計捐獻血小板36次。2013年5月11日,他還登記成為江蘇省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將HLA分型資料錄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從最初的無意識參與,到后來的有意識堅持;從隨緣獻血到主動奉獻,22年累計獻血48次,楊文杰用行動詮釋了無償獻血最真實、最崇高的意義。
●言傳身教,帶動學生們一起為愛續航
一路走下來,記錄自己獻血成長的同時,楊文杰也記錄著自己的血液是如何挽救他人生命的。每次獻完血,通過“淮安獻血服務”服務號,點擊“血液去哪兒”就可以查到自己血液的去向。他發現,捐出的血基本上會在1至2天內就用于某個醫院的病人,今年4月2日,他捐獻的2個治療量血小板,很快送往了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最快的時候,中午采集,當晚九點多就發往醫院了,說明醫院有很多人正等著用血啊。”楊文杰感慨地說。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他決定再做點什么。
于是,在他的教學生涯中,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通過主題團課、公益大賽、視頻展示等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向學生們宣傳無償獻血知識。
“如果從公益的角度來定義無償獻血,它是一個小眾參與的大公益。”“捐出去的血,肯定是用于救人的,也可能是救自己。”“每一次的捐獻,這背后能救至少兩個病人。”……
每一次主題團課,他都細心準備,結合自身經歷和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無償獻血的意義和價值。一次次樸實又真摯的宣講,如同一顆顆火種,點燃了學生們心中的愛心……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
●“組團”獻血,青春熱血凝聚大愛之光
“同學們的支持,讓我信心倍增。”楊文杰說,從2022年9月30日至今,他分批帶領33名同學前往淮安市中心血站,成功捐獻33個治療量血小板。前不久,當他再次發起獻血倡議時,短短時間內就得到20名學生的積極響應。
4月29日上午,楊文杰帶著20名學生來到淮安市中心血站獻血。學生們有的熱烈交流獻血體會,有的則安靜等待檢查。“第一次和這么多同學一起獻血,昨晚興奮得沒睡好。”大三學生馬永浩說。
“別緊張,就跟平時打針差不多,一眨眼就過去了。”楊文杰穿梭在學生中間,時刻關注著初次參加獻血同學的狀態,輕聲鼓勵著他們。面對既想獻血又心存顧慮的學生,楊文杰總會拍拍自己的胸脯,笑著說:“看我獻了這么多次,身體一直很健康。科學獻血不僅無害,反而有益健康。”
近五年來,淮陰工學院在校學生參與無償獻血人次穩居駐淮九所高校首位,該校還榮獲2018—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楊文杰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因在無償獻血事業中的突出表現,楊文杰于2023年2月獲得江蘇省無償獻血榮譽證,并獲評2022—202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在楊文杰的愛心影響下,愛如潺潺溪流,在校園里靜靜流淌。
■融媒體記者 徐薇 金蘇
通訊員 賈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