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學堂內,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多彩,鄰里和睦喜笑顏開;彎曲小巷中,微風拂面煦陽正好,居民暢享愜意時光……作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丁堰鎮的核心區,如皋市丁堰鎮三橋社區深耕文明沃土,以黨建引領擦亮社區名片,以民為本為群眾幸福加碼,加載特色活動持續創新,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居民風貌積極向上,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老街學堂”成為居民們熟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小場地。
一、提升環境 人人都上“連心橋”
近年來,三橋社區致力于高標準提升群眾活動環境,用書香涵養鄉風文明,逐步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結合地處鎮區中心且居民迫切需要高品質活動場所這一實際情況,社區想主意出實招,利用閑置公房打造了一個輻射丁堰老街的活動陣地——“老街學堂”。該陣地包含農家書屋、“如意丁香”直播間、鄰里中心、紅石榴家園等,居民們濟濟一堂,前來參與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因子在陣地中動起來。2023年,三橋社區被評為如皋市第一批“三年百村”基層治理先進社區,三年無一例越級信訪,以“老街風情的最美人家,和美社區的最佳樣板”為總體定位,按照“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多維聚力”的總體思路,將三橋社區打造成為集歷史人文、宜居宜業、運河風情于一體的一顆文明之珠。
社區鄰里中心一角,這里是居民們閑來拉家常的好去處。
二、精細管理,崇德向善“新風橋”
三橋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堅持把文明實踐融入網格服務之中,在群眾“點單”征求意愿基礎上緊貼群眾用水、用電、出行就醫、安居等民生需求,通過動員組織紅白理事會、老舅媽調解隊、鳳飛飛藝術隊等6支志愿服務隊伍,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載體,采取常態服務、集中服務、個性服務等方式,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老舅媽不是官,只是社會的一員;鄉村振興宏圖展,愛國愛家比奉獻……”在三橋社區的“村晚”舞臺上,一個個別開生面的文藝表演均由社區文藝愛好者自編自演,成為一道亮麗的文明風景線。
社區村晚現場禮遇“身邊好人”、文明家庭等先進模范代表
這些志愿者不僅熟悉每家每戶情況,幫助居民解決矛盾糾紛,還幫助居民打掃衛生、美化庭院,已然成為社區干部的好幫手、鄉親們的貼心人。三橋社區制定了居規民約,通過常態組織“身邊好人”、“美麗庭院”、“好兒女”、“好婆媳”等各種評選活動,發揮先鋒模范帶動作用,有效遏制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和行為。同時,緊扣傳統節日時點,精心組織開展“居民樂一天”等文藝活動,推廣孝敬文化,傳播文化公益正能量,讓好家風、好民風、好鄉風在三橋蔚然成風。
新時代,新風尚,社區開展“大媽說 新風尚”直播活動。
三、活動賦能,居民樂享“服務橋”
文化興則鄉村興。三橋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堅持創新為民服務模式,以居民自治為抓手,探索開展理論微課堂、非遺微店堂、法律微講堂等系列直播活動,變網絡資源為治理優勢,凝聚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尤其在打破傳統普法模式上下功夫,一年以來已經通過微信、抖音雙平臺同步在鎮13個村居和44個網格群直播25場次,線上線下受眾達5萬人次,目前邀請到如皋市司法局、丁堰鎮司法所和如皋敏政律所等單位,10余名普法志愿者們化身“主播”,以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如婚嫁彩禮等為切入點,結合貼近現實、互動性強的婚姻彩禮典型案例,解讀彩禮認定范圍、返還情形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線上線下的一問一答間,歡聲笑語不斷,引導群眾感受健康、節儉、文明的婚假新風帶來的諸多益處。
“如意丁香”普法直播,受到了居民們的喜愛和好評。
如今的三橋社區,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保留古鎮記憶、傳承文化基因,用心用情搭建起連心橋、新風橋、服務橋,以文惠民、以文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一幅鄉村文明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