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曾經的竹行鎮改為竹行街道。許多居民由原來的農民轉變而來,但仍保留著不少農村的習俗。因菜品豐富、價格實惠、隨叫隨到,在春節期間,農家宴成為不少居民解決餐飲需求的“寵兒”。在南通市竹行街道星羅棋布的眾多拆遷安置小區中,也都貼心地留有灶臺、桌椅設備完善的便民家宴服務中心,居民辦事多半會選擇農家宴。如何讓農家宴實惠又安全?街道加強了監管力度。
“土廚師”挺忙
“這段時間真忙得不得了,天天有人來訂桌,大年初二開始到現在已經燒了85桌。”17日,在南通開發區竹行街道星辰花園37幢商鋪從事農家宴生意的張正榮在一處農家宴的灶臺前忙碌著。
“我兒子結婚和孫子滿月都放在小區里的農家宴辦的,親戚大多數就住周邊,吃飯停車都方便,8盤冷菜、8個熱菜到酒店吃起碼要1000元,農家宴里只要600元。你要是想檔次高一些,有澳龍、刺身,也只要1000元左右。”家住星竹花園14幢的居民陳祖良介紹道。在他看來,價格實惠、味道好,農家宴的性價比很高。
農家宴融合了當地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如特定的烹飪方法、食材選擇等,獨特的鄉土風味和豐富的菜品選擇使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菜品選擇也多樣,既有傳統的白斬雞、豬肝洋蔥、鱔絲茭白等經典菜品,也有時令蔬菜、魚類等新鮮食材,滿足當地居民對菜品多樣化和經濟實惠的要求。
竹行街道食安辦副主任許志清介紹道,目前,世家、龍田、竹韻、星辰、瑞興這5個小區均有固定的餐飲地點承辦農家宴服務,登記備案的廚師已達9人。
監管來“打樣”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去年1月29日,四川瀘州一農戶辦酒席,發生食物中毒,4死13人治療;同月30日,云南一村民辦酒席聚餐致一死兩傷……
農家宴作為一種傳統餐飲形式,雖然深受歡迎,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開發區市場監管局竹行分局食藥科科長蔡榮介紹說:“無知不代表無責。部分從業人員衛生意識淡薄,未經體檢或培訓,無健康證明;加工及用餐場所衛生情況、食品原材料質量參差不齊;食品加工過程不規范,交叉污染嚴重;清洗、消毒工作不到位,餐具清洗不干凈,有洗滌劑殘留;儲存條件不足,食材儲存設施簡陋,無冷藏保鮮設備,易導致食品變質;剩余食物處理不當,可能引發食物中毒等情況。”
依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統計情況來看,在我國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里,超過70%都屬于食源性疾病,主要是因為攝入了受到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春節過后,氣溫回升,萬物復蘇,很多食材容易腐敗變質,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加工食材時,發芽的土豆、沒煮熟的四季豆等也會致使食物中毒。”蔡榮舉例說。
雖說農家宴符合當地大眾需求,但食品安全卻也不能有半分馬虎。春節前后,竹行街道聯合開發區市場監管局竹行分局、社區食品安全協管員等多方資源,通過多方協作、強化監管、提升服務質量,旨在加強轄區內農家宴的食品安全監管,為促進地方經濟和居民消費增長保駕護航。
滿滿獲得感
“大家在承辦宴席時,必須嚴格執行食品原料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確保食品安全可追溯。”11日,南通開發區竹行街道聯合市場監管局竹行分局在星怡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開展農家宴廚師食品安全培訓會。
為進一步強化農家宴廚師規范操作意識,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和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竹行街道食安辦嚴格實行責任、任務、督查清單制,建立責任與任務承諾書制度,配備食品安全協管員11人,負責各個社區、重點點位和固定場所的食品安全工作,對農家宴廚師進行一年一次備案登記。街道還通過召開食品藥品安全會議,發放《農家宴食品安全告知書》、宣傳單等方式定期推送農家宴食品安全知識,提高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
同時,宴席主辦者和廚師攜帶廚師證、健康證等證明,向社區申請、登記備案,并簽訂食品安全相關協議。由食品安全協管員現場上門檢查指導,對農家宴廚師加工操作環境和流程審核嚴格把關,每道菜品留樣48小時,嚴把安全關,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竹行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崔建新表示,將定期組織轄區內農家宴廚師定期對鄉村廚師及幫廚人員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不斷提高農家宴食品安全監管能力。街道還將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合作,共同開展農家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為提升農家宴食品安全監管效率夯實基礎,確保廣大居民群眾能吃得安心、放心。
(作者朱贏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