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高聳的現代住宅、寬敞整潔的水泥道路、完善便民的配套設施……回遷居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近年來,徐州市云龍區翠屏山街道3個涉農社區的居民陸續回遷新居,一幅幅“安居畫卷”在翠屏山下徐徐鋪展。
“村民”到“居民”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進出小區忘帶門禁卡、門口不再是自家地盤、想參加活動找不到隊伍……為了書寫好回遷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長卷”,云龍區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主動作為,持續擦亮“民生繪翠、助力屏時”人大特色品牌,深入調研,精準施策,陸續解決回遷居民的一系列急難愁盼,真正讓民生福祉更有質感、更富溫度、更加可及。
“民有所呼”即“我有所應”,奔走問需傾聽民情民意
“俺小區缺少長椅,我們下樓曬太陽都沒有‘拉呱’的地方。”“小區哪都好,就是地下室沒有照明燈很不方便。”“小區到村委會的路坑坑洼洼太難走了。”在一次入戶走訪中,人大代表、長山社區黨總支書記金東升收到回遷小區居民反映的問題,他一字一句記在民情記錄本上,認真梳理后開展調研,形成高質量建議報給人大街道工委,其中多個建議被票選為民生實事項目加以推動落實。
“回遷安置是群眾翹首以盼的事情,人大代表應充分調動資源優勢,積極履行代表職能,把回遷安置這一民生工程做細做好。”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主任汪為東表示。為了暢通居民反應意見的渠道,人大街道工委在7個社區都建起了人大代表聯絡站,定期開展“家門常開、代表常在、群眾常來、活動常搞、實事常辦”的“五常”行動,真正實現人大代表進“家”入“站”到“點”全覆蓋。今年以來,翠屏山街道“家站點”共接待回遷居民60余人次,解決環境整治、道路修繕等一系列急難愁盼問題30余件,一個個民生實事項目的落地落實,展示出民生底色,折射出發展成色,彰顯出幸福暖色。
“急難愁盼”變“暖心答卷”,靶向發力提升治理效能
“盼了好多年,終于要有一條像樣的回家路了!”看著正在施工的新建橋梁,翠屏佳苑的回遷居民張大爺難掩喜悅。在一次選民接待中,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了解到困擾多個回遷小區居民的揪心事,其中“新建郭莊路至和平大道道路跨河橋梁”被票選為2025年的區級民生實事項目。為確保項目進度條“拔節生長”,人大街道工委成立由包掛領導牽頭的3個監督小組,形成“月督辦、季推進、半年視察”管理機制。目前長約1.45千米、寬36米的跨三八河橋梁正在全力修建,整體工程預計下半年竣工使用。隨著配套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有了質的飛躍,片區交通循環能力也將得到大大提升。
打造“老書記調解室”“云鄰一家親”“檢察工作室”等特色品牌,推動龍潤小區公廁年久失修、紫荊園小區毀綠種菜、便民服務道路修繕、農貿市場汛期積水等26項難題的解決。人大制度優勢適時轉化為了治理效能,順利將回遷片區一張張“問題清單”變成了“亮眼答卷”。“目前回遷小區越來越整潔宜居,老百姓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這就是我們人大代表最想看到的。”人大代表、土山寺社區黨委書記喬朝陽說。
“住有安居”到“居有善治”,傾情履職點亮萬家燈火
“我們歌舞藝術隊姊妹幾個來自不同的村,平時喜歡在樓下口袋公園一起跳跳操唱唱歌,現在處得就像一家人,這可多虧了咱們人大代表!”翠屏佳苑的居民李阿姨臉上洋溢著笑容。
秉持著“不能讓失地農民失去精神家園”的原則,人大街道工委致力于提升回遷片區綜合服務能力,通過人大代表一次次監督視察、協調聯動、跟蹤問效,陸續推動建成了街社一體化黨群服務中心、喬家湖口袋公園、翠屏山A地塊幼兒園、和佳醫院等各類配套場所,為回遷居民提供教育、醫療、文化等多元服務。
在拆遷過渡期間,有不少居民租住在云和社區的下轄小區,人大代表、云龍區文化館副館長張海霞與人大代表、云和社區黨委書記葉文婧深入走訪調研后,發現居民們普遍存在精神文化生活匱乏、鄰里關系疏離等問題。為此,兩位人大代表精心打造了“云和文苑”功能站,為過渡期居民量身定制書畫研習、詩歌朗誦、非遺傳承等特色文化活動,不斷增強社區凝聚力、向心力。張海霞表示:“看到居民們從‘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陌鄰,變成‘閑來常聚話家常’的睦鄰,這就是我們代表履職的最大意義。”
“安居畫卷徐徐開,幸福長卷日日新”,這是每一位回遷居民的民生愿景,也是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持之以恒的奮斗目標。下一步,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將繼續找準人大工作與街道中心工作的結合點,圍繞回遷片區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廣泛聽取民需民意、瞄準問題痛點難點、提升幸福廣度厚度,進一步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翠屏土地迸發蓬勃生機。
本報記者 宋新 范海杰 通訊員 張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