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江蘇出臺管理辦法推動科技小院高質量發展
    讓“小院”助力鄉村發揮更大作用
    2024-10-09 09:13:00  來源:新華日報  

    “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今年,科技小院首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自2019年以來,江蘇共建設科技小院34家,駐院指導老師超150人,累計駐院研究生300余人。駐扎在小院里的農學師生們,為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為讓科技小院進一步發揮大作用,近日省科協印發《江蘇省科技小院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錨定新目標:到2030年建成省科技小院200個。這也是江蘇首個針對科技小院建設管理的規范性文件。

    小院雖“小”,發揮“大”作用

    “高溫之后病蟲害高發,最近要注意防治。”“秋天到了降水多,要記得關上雨棚,防止過于潮濕。”……國慶假期前,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的“黃瓜博士”宿莉,跟駐扎在淮陰黃瓜科技小院的成員們一起查看生長苗情,給周邊農戶們叮囑注意事項。

    淮安市丁集鎮種植黃瓜已有近40年的歷史,但隨著設施老舊、種植模式和品種類型單一、土壤連作障礙和病蟲害等問題接連出現,黃瓜產業陷入困境。了解情況后,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黃瓜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創新團隊師生來到這里建設研究生工作站,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了科技小院,成為省內首批獲教育部重點支持的科技小院之一。“小院選育的黃瓜新品種‘玉秀2號’推廣面積已經超過2萬畝,畝產值高達5萬元,新增經濟效益1.2億元,帶動就業3000余人。而且,我們的肥料和農藥施用量減少了四成!”一見到記者,丁集鎮副鎮長王永兵就打開了話匣子,“現在,鎮上的黃瓜產業再次站上風口。”

    “這次離開小院后回到學校,我要在實驗室準備一些實驗材料。”宿莉說,她和團隊老師們正在選育單性結實的黃瓜品種,“為了提高坐果率和果實品質,黃瓜在開花時需要人工蘸花。蘸花面臨著工作量大、需要搶農時的問題。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分子技術基因編輯手段選育出單性結實的黃瓜品種,讓農戶們種植黃瓜更輕松。”

    10月份,天氣轉涼,江蘇科技大學海安蠶桑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比春夏時節放松了不少。這段時間,周邊的農戶們開始進行桑樹的修剪,為來年積蓄養分。

    “我們的小院沒有圍墻,同學們住在由當地龍頭企業鑫緣繭絲綢提供的宿舍里,而養蠶戶就居住在企業周邊。”碩士期間駐扎在海安蠶桑科技小院的江蘇科技大學博士生朱大林告訴記者。

    “蠶對周邊環境特別是農藥十分敏感,容易生病,導致不結繭甚至蠶卵攜帶病菌,不僅當代蠶可能死亡,甚至會影響后面幾代。”提起蠶,江蘇科技大學蠶研究所黨委書記錢平如數家珍,“有時學校養殖基地的蠶種都會因為周邊飄過來的農藥而被‘團滅’,因此,對于普通養殖戶來說,需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指導。我們采用‘公司+高校+科技小院+農戶’的科技助農模式,一邊與龍頭企業合作研發蠶種、蠶藥等,一邊帶著養殖戶們一起開展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幫著他們一起規范桑園的現代化栽培管理。”

    科技小院發揮著田間指導站的作用,也成為了推廣新技術的支點,并成為送科技下鄉的創新模式、提升農村科普能力的有效載體。

    由于桑樹種植機械化水平不高,農忙季時,養殖戶們每天都要采摘桑葉,費時費力。“幾年前,學校培育出了樹桿較細、高度只有1.5米左右的新品種豐馳桑,普通種植戶可以直接用鐮刀收割,不需要一片片采摘桑葉,大的農場甚至可以使用收割機。我們以科技小院為原點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種植。與原來相比,多種植一畝桑樹可以多收獲50%的蠶繭。”錢平介紹。

    科學管理,打破“一評定終身”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科技小院“自下而上”式的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受到了農民們的歡迎。如何將“根”扎得更深,送服務送到農民心里,培養出更多知農愛農的“興農人”,科技小院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更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更多元的支持政策。

    省科協農村技術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有關調研和經驗交流中發現,目前全國各地科技小院主要依托高校農業碩士學位點的師資、研究生和各地相關農業企業、合作社等進行建設,但是由于駐地教育、科技、農業農村等政府部門給予的支持力度不一,造成科技小院發展不平衡;而缺少完善的考核評價標準和評優獎懲制度,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科技小院的高質量發展。“此次發布《管理辦法》,就是希望對我省的科技小院進行統籌規劃、統一管理,讓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

    《管理辦法》提出,到2030年建成省科技小院200個,這是我省首次開展省級科技小院申報,申報成功將擇優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擇優推薦申報國家級科技小院。

    “我省科教資源豐富,農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專業學位齊全,數量龐大的涉農科研機構、高職院校、創新載體等也推動著農業發展。因此,江蘇有基礎、有能力做好科技小院。”該負責人表示,《管理辦法》力求以制度建設破解科技小院發展中的現實難題,鼓勵部門、院校、主體共同參與、共享成果、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方、單位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在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

    記者了解到,《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一個科技小院,由依托單位、首席專家及其團隊、常駐高校院所學生組成。每個小院的首席專家及其團隊應不少于6人,即由1名具有正高職稱的首席專家、不少于2名具有副高職稱的導師及不少于3名其他老師組成;與此同時,應至少有2位高校院所學生常駐,在一線開展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與農業技術人員、生產主體同吃同住同勞動。

    此外,科技小院也并非一評定終身。《管理辦法》明確,省科協將對科技小院實行動態管理,每3年進行績效評估。評估結果合格的,繼續參與下一個建設周期的建設;不合格的,予以取消。

    量質齊升,探索更多成果落地

    讓“新科技”給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需要更多的農業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了世界前列,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仍然較低。科技工作者與農民深度牽手,改革農學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江蘇的科技小院正在進一步探索中。

    在揚州大學興化梨科技小院,一個專注于梨園生產管理和土壤地力提升的科技創新平臺正在建設中。“從2014年起,我們就對省內多個梨園的土壤進行了系統調查,并將大田試驗和盆栽實驗相結合。現在,我們依托興化梨科技小院,在全省推廣‘土壤—樹體營養診斷與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500余畝,讓梨子更可口。”該科技小院研究生趙英東說。

    “我們還進行了更多科技小院建設工作的探索。”揚州大學研究生院負責人表示,學校計劃在未來逐步增加科技小院數量的同時,做到量質齊升。通過深化與地方政府、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實地應用。

    “在課本中,大家都學習過桑基魚塘的農業生產模式。現在,我們正在科技小院所在地推陳出新,探索新的立體化養殖模式。”朱大林告訴記者,經過試點他們發現,桑葉中富含的可食用蛋白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在桑園里農戶也可以喂養雞、鴨、牛、羊。此外,蠶沙還能用作飼料喂魚。這樣的種、養模式能為農戶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錢平建議,對于駐扎在科技小院的學生的評價機制方面,可以打破“唯論文”的評價方式。此外,由于科技小院缺乏高水平的實驗平臺,也會對學生的實驗造成一些影響。“未來,期待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小院里轉化。”

    省科協農村技術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省農技協、省農學會等農業類省級學會的支撐作用,強化協同,科學推動新時代我省科技小院的高質量發展,真正在“三農”實踐崗位上鍛煉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且“留得住”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本報記者 葉真 蔡姝雯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