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一體推進學查改,緊盯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痛點,深入查擺政績觀偏差、工作舉措脫離群眾等方面突出問題,通過整合資源、集中整改,探索建立“社區合伙人”機制,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其成效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基層治理模式面臨著資源整合難、參與主體單一、治理效能不足等挑戰,“社區合伙人”機制應運而生。
“社區合伙人”機制將社區黨組織從傳統的“行政末梢”轉型為“治理樞紐”,通過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將專業人才的技術優勢、社區能人的地緣優勢、企事業單位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治理動能。在如皋市如城街道秀水社區江中花園13臺“高齡”電梯集體更新改造項目中,律師業主審核合同文本,工程師業主參與方案設計,居民自發組成的“換梯監督小隊”在施工現場輪崗巡查……通過“黨組織搭臺、合伙人唱戲”,原本復雜棘手的民生工程變成凝聚多方共識的共建項目,為現代城市重建鄰里聯結、增強社會凝聚力提供了有效路徑。
組建“社區合伙人”隊伍,不是簡單的“拉郎配”,而是要將各類分散的治理力量從“各干各的”變成“擰成一股繩”。要深入開展“到進訪”,建立動態更新的“人才資源庫”,為不同主體量身定制治理角色,例如社區黨組織側重規則制定與公共服務供給,企業代表聚焦社會責任與資源轉化,社會組織代表發揮專業服務優勢,居民通過擔任樓長、兼職網格員等參與微治理,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協作格局,讓治理力量從“碎片化存在”轉變為“體系化作戰”,為基層治理注入源頭活水。
激活“社區合伙人”的參與熱情,關鍵在高效匹配治理供需。要通過網格走訪、民情懇談會、民情民意二維碼等渠道,建立動態更新的“需求清單”;同步梳理部門“政策包”、企業“公益包”、社會組織“服務包”、能人“技能包”,形成直白可觀的“資源清單”。在供需“明細賬”基礎上,為不同主體量身定制“參與接口”,形成“項目清單”,例如企業代表可以從“資源清單”中認領“民生項目”;技能人才能對照“需求清單”設計服務方案,把專業特長轉化為托幼輔導、矛盾調解等具體服務;居民可以通過擔任項目監督員等方式,讓“家門口的事”真正由“家里人”說了算。通過創新“需求清單亮出來、資源優勢曬出來、合作項目推出來”模式,定期舉辦“夸夸身邊的他”“說說我身邊的榜樣”等活動,讓每個合伙人都有獲得感,真正把“各干各的”變成“一起干好”,讓治理供需從“錯位脫節”走向“同頻共振”。
基層治理現代化本質是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協同升級。“社區合伙人”機制的創新實踐,讓社區從政府單向管理的“末端”轉變為多元共治的“樞紐”,讓居民從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讓各類資源從“分散閑置”轉變為“高效聚合”,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