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徐州 > 正文
    青春在公益里生長
    2025-07-08 09:45:00  來源:徐州日報  

    年僅25歲,卻有16年的志愿服務經歷,徐州市星火慈善義工服務中心理事長王洪禧,2000年出生,自2009年跟隨父母參與志愿服務后,便踏上了公益之路。從兒童到少年,再到風華正茂的青年,他讓公益的星火在自己的人生中閃耀,也溫暖他人的生活。

    記者見到王洪禧時,他正捧著一本《安徒生童話》,他要將許多故事記熟,等著傍晚時候,給前來星火公益童書館閱讀的孩子們講述。

    童年時經常“做好事”

    2009年的一個周末,9歲的王洪禧攥著父母的手,第一次踏入孤寡老人張奶奶的家。老舊的磚瓦房里,雜物堆積,行動不便的老人正艱難地挪動腳步。王洪禧學著父母的樣子,掃地、疊衣、擦拭桌椅,還坐在床沿陪張奶奶聊天。

    臨走時,張奶奶塞給他幾顆糖果,笑著說:“好孩子,常來啊。”那一刻,他感到有什么東西在心里生根發芽了。

    “當時還小,不太了解什么是志愿者,只知道這是做好事。所以經常和父母說,我們去做好事吧。”王洪禧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此后,一家三口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公益活動中:幫獨居老人晾曬被褥,為殘障人士采購生活用品,每逢傳統節日還會送去親手包的餃子、月餅和粽子。街坊鄰居看到都會打趣說:“這一家人又去獻愛心啦!”

    當時還在中山外國語實驗學校讀書的王洪禧,總是見縫插針參與公益活動。寫完作業,他就參加社區服務;周末同學去打球,他拿抹布幫老人打掃衛生。這份堅持悄然感染著身邊人,越來越多的同學跟著他一起“做好事”。

    據王洪禧回憶,當時班上50多名同學,30多人都成了志愿者隊伍的“常客”。

    很多經歷難以忘懷

    2012年春天,中山外國語實驗學校成立了美德少年“王洪禧中隊”,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同年的“學雷鋒”活動現場,王洪禧作為學生代表進行志愿心得分享,那份發自內心的激動,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做志愿服務這么久,對我觸動最深的,是為孤女翻新房屋的事。”王洪禧回憶道。

    2012年時,他隨父母參與“愛心圖書下鄉”活動,在某個村落遇見了10歲的孤女小孫(化名)。小孫的父母不在了,姐姐遠在外地打工,一年難得見上一面,家中房屋破爛不堪,無法居住,小孫平時在村民家輪流借住,吃著百家飯長大。

    “當時她正蹲在村頭看書,看上去瘦瘦小小的。”王洪禧說,對小孫的幫扶從送書延伸至日常照料。往后多年,志愿者每月都會帶著米面、衣物和圖書探望小孫,王洪禧經常參與。

    考慮到小孫漸漸長大,總住別人家不方便,志愿者決定為她翻新家里的老房子。

    房子在2016年上半年動工,建材、施工的費用,幾乎都是志愿者捐贈、籌集得來。王洪禧跟著志愿者跑了很多家建材市場比價,他不僅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還經常參與義賣活動。

    3個多月后,老房子翻新完成,當小孫抱著獲贈的新被褥走進新房時,忍不住哭出了聲:“謝謝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以后我也有自己的空間了。

    公益路上的青春刻度

    給孩子們講故事、輔導作業;在火車站廣場引導客流;幫孤寡老人打掃衛生……16年的堅守,讓這個25歲的青年,早已成為公益路上的“老人”。他成長足跡里滿是收獲:江蘇省優秀少先隊員、江蘇省“百名美德少年”、徐州市十佳青年志愿者……這些榮譽證書整齊碼放在辦公桌抽屜里,而比這些榮譽更珍貴的,是受助孩子捧著新書時發亮的眼睛,是孤寡老人眼角欣慰的淚花,是每一張因善意綻放的笑臉——這些都如同一束束光,照亮并堅定著他的公益初心。

    王洪禧經常會學習全國各地優秀志愿者團隊的做法,看看能否仿照實施。閑暇之余,他會走訪一些社區,了解居民需求。只要公益群有消息,他總是第一時間回復。“需要我的時候,我不會缺席。”

    去年6月,王洪禧成功考取了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王洪禧說:“我希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讓自己有能力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地幫助。”

    這是他從熱心志愿者向專業志愿者轉變的證明,在他看來,唯有以專業為翼,善意才能飛得更遠,照亮更多人。

    本報記者 周翔宇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