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橋,美名揚、‘良渚公園’文脈長……”伴隨著陣陣悅耳的方言聲和歡笑聲,78歲的張祖培正在日間照料中心學習最新版的村規民約。這份由村民共同參與制定的村規民約涵蓋尊老愛幼、協商議事、移風易俗等多個方面,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已成為張家橋村村民的“行動指南”。
群眾參與 強化自治能力
村規民約的變更是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社會發展、政策變遷與村民需求的體現。張家橋村原村規民約于2022年制定,內容已過于守舊且文本冗長,不易記憶。
今年以來,張家橋村突破傳統“自上而下”的文本移植,以“大家講莊”協商議事平臺等為載體,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大家講莊”協商議事會等方式,讓村民廣泛參與到村規民約的修訂環節,真正實現村規民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過去的村規民約大多是照搬照套,放在哪個村都適用,不能夠太突出本村實際情況,村民也很難記住。”作為村規民約制定的參與者之一,村民王保根深有感觸地說道,“如今你們看到的這份村規民約,是村‘兩委’廣泛征求我們群眾的意見,經過大家討論后形成的,內容易于理解、更易執行。村規民約既然是共同擬定的,大家也都樂于自覺遵守。”
村民從規則接受者轉變為制定者,這種身份轉換創造出“心理所有權效應”,使遵守規范從外部約束轉化為內在自覺。
內容精簡 突出鄉村特色
最新的村規民約將原有“三字經”形式予以調整,突出重點、刪減空話,充分將特色工作、亮點內容進行傳播,聚焦群眾自治,融入“大家講莊”協商議事,聚焦移風易俗,融入“新風禮堂”文明辦宴模式……
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將原有228字濃縮至104字內容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外,每項條款增加注釋,讓村民更易理解。
辛莊鎮張家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平新峰說:“當村規民約既承載著良渚文化的千年文脈,又鏈接著現代基層治理的獨特內涵,便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華麗篇章’。我們不僅要追求治理效能,更要培育文化自覺,最終實現‘規約成俗、教化無形’的治理目的,讓村規民約真正在基層接地氣、冒熱氣。”
花樣宣傳 深化集體記憶
為讓村規民約真正落地生根,張家橋村采取多元宣傳方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專題宣講,組織志愿者走村入戶解讀。
利用戶外大屏播放村規民約相關視頻。另外,張家橋村還攜手張橋中心小學,通過錄制方言版視頻、設計剪紙版宣傳冊等途徑,在兒童傳唱、有形化展示中深化集體記憶。
“我有幸加入到了方言版視頻的錄制隊伍里,短短一百多個字,我卻一個字一個字學了3天,通過參與學習和錄制,我也地地道道地學了一回本地方言。如今我已經背誦得滾瓜爛熟了,村莊上的小伙伴們跟著我也都已經學會了最新版村規民約。”張橋中心小學四(2)班學生陳喬蒽說。
村規民約既是基層群眾自我規范、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更是鄉村治理的有力抓手。接下來,張家橋村將切實把村規民約履約與“星級文明戶”評比、“五治融合”積分獎懲相掛鉤,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讓小小村規民約,“約”出文明新風尚,“約”出鄉村振興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