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節日起源配圖(1).png
    重陽節起源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重陽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等。據研究,重陽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飲源于慶賀豐收,所以自古以來,社會廣泛形成登高遠眺、秋游觀景、吟詠騁懷、佩插茱萸、親朋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陽數(奇數)之“極”,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月、日均屬最大陽數,所以叫“重陽”或“重九”;又因“九”“久”諧音,古人認為這一天“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從東漢末年開始,重陽舉行酒宴漸成風氣;魏晉時期,更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時尚,詩人陶淵明的《九日閑居》前言可為佐證:“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醪”指酒,“九華”即九月的菊花。唐宋兩代,重陽已成為正式的民間節日,由于菊花是長壽的象征,無論男女還形成了“簪菊”之風。明代時,皇宮上下要吃由“蓬餌”演變成的“花糕”,皇帝到萬歲山(今稱景山)或西苑的兔兒山、旋磨臺登高。清代時,皇帝多登御花園堆秀山,若在圓明園則登香山。在民間,人們艷羨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傲霜獨立,藝菊成風,沿襲至今。

    重陽節源于農歷九月初九,在公歷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對應公歷,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絕大部分都在公歷10月份。”羅澍偉說。

    自古以來,九月初九就被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因此重陽節也就慢慢有了老人節的含義。這一天,老年人要通過登高,飲菊酒等方式來祈禱長壽。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健康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重陽節為我國“老年節”。

    羅澍偉說,今年是我國法定第九個“老年節”,全國多地都將開展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和重陽主題活動。隨著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樹立和各項愛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實,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會進一步增強。

    未標題-1.png
    未標題-1.png
    未標題-1.png
    未標題-1.png
    未標題-1.png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飲菊酒:在古代, 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藥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后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后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采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于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岳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辭青”。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 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微信圖片_20241011090546.jpg
    微信圖片_20241009103556.jpg
    16980207666144561136440625647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