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支援湖北抗擊疫情,江蘇派出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個學科醫務人員的精銳力量,在湖北保衛戰主戰場治病救人,用血肉之軀、赤誠之心和精湛醫術,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譜寫了一首首動人戰歌。3月3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過信息云技術,聯合發布第四批在戰“疫”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事跡。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奮戰在防疫前線的“最美醫務工作者”,傾聽他們的戰“疫”故事。
“今天中午的時候,媽媽去機場送爸爸,爸爸要去湖北黃石。因為爸爸是ICU的醫生,特別會搶救重癥病人,湖北的重癥病人非常多,需要爸爸去支援,所以爸爸帶著隊員、拉著機器去援助了……”
趙煒女兒趙澤均寫的日記
這是南京市三牌樓小學三年級學生趙澤均寫的日記,文中的爸爸就是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趙煒。
2月11日下午,擔任逸夫醫院援黃石醫療隊領隊的趙煒,隨首批江蘇援黃石醫療支援隊310名醫護人員一起出征,奔赴一線。
逸夫醫院醫護人員出征前合影
他改造病房48小時成立一個重癥病區
抗擊過“非典”、禽流感,支援過汶川救援工作,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家,趙煒被任命為黃石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業務主任及黃石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專家組成員,主要負責NCP危重型病人的救治工作。
趙煒工作的黃石市中心醫院
剛到黃石,他就立刻前往黃石市中心醫院進行調研。排查收治情況、重點病人情況……經過兩天的情況摸查,趙煒發現第一個難題就是黃石中心醫院重癥病房不夠大。
“改造就相當于從頭建設一個ICU。”對于這項工作的難點,趙煒心知肚明。“但再怎么困難也一定要按照傳染病的要求來建設各個隔離區”,他果斷提出患者集中收治和另建ICU的意見。
工作中的趙煒
說干就干,趙煒立刻布置將黃石市中心醫院原有兒科重癥監護室進行改造。只用了48小時,這里就成為了“三區兩通道”的重癥病房,原來整塊的病房被劃分出功能清晰明確的清潔區、緩沖區、污染區,醫生通道和患者通道分開。
趙煒帶領團隊新成立的重癥醫學2病區共有床位17張,專門收治新冠肺炎危重型病人,僅三天時間床位就完全收滿。
他變身“工程師”組裝機器 笑稱:醫生的動手能力容不得質疑
2月14日,當地醫院為救治需要采購了一臺排痰、霧化、吸引一體機。在重癥監護室工作多年的趙煒早已熟悉這些醫療設備,正高興著新設備的到來可以及時緩解病人痛苦和病情,但是得知因交通限制,廠家技術人員無法到場后,趙煒的心擰了一下。
趙煒(左二)與同事溝通工作
時間就是生命,而這些醫療設備就是救治患者的生命通道。“是否能夠自行組裝?”這個念頭在趙煒的心中逐漸清晰起來。與廠家電話溝通后,憑借著多年重癥醫學醫療設備使用經驗,他親自上了手。經過一番努力,機器成功地運轉起來。此時,趙煒擦拭著頭上的汗水,笑著說:“醫生的動手能力容不得質疑。”
醫生將Checklist表單按要求填寫,并按床號貼在玻璃上
病床和設備有了,下一步,趙煒考慮的就是江蘇與黃石中心醫院重癥團隊的工作模式。通過流程的創新,他建立使用Checklist表單的交班模式:每天9:00和21:00兩個班次的交接班以前,一線醫生將Checklist表單按要求填寫,并按床號貼在玻璃上,二線醫生在工作站上充分了解病情。
病房內外信息交流環節的打通,使得這一支由江蘇和黃石本地臨時組成的隊伍,快速實現了順暢的磨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用趙煒的話說,這就是“科技與人力相結合,有什么用什么!”
他把防護裝備讓給助手奮不顧身搶救病人
“我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患者病情細節,不能放棄任何一名重癥患者。”在每天的科室病例討論會上,趙煒都會與團隊反復仔細討論重癥患者的病情發展,遇到問題隨時喊停,進行進一步詢問。
醫者仁心,趙煒每時每刻都是以搶救病人的生命為第一要義。作為共同作戰的同事,趙煒首先考慮的也是別人的安全。
那天,一名重癥病人呼吸窘迫明顯,血氧飽和度下降得很快,儲氧面罩(高濃度)和高流量吸氧幾乎沒有效果,血氧飽和度徘徊在危險的邊緣。
趙煒團隊立即調整方案,給予去氮加壓給氧,勉強能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及格線”,但是病人的情況不斷變差。于是,他決定立即給病人進行氣管插管。“時間就是生命,我們是在和死神賽跑!”
趙煒(右一)與同事在工作中(左一為助手陳嬌)
病人氣管噴出的氣體里可能含有大量病毒,但當時能夠更好保護醫生防止感染的盔式頭罩只有一個,趙煒毫不猶豫地讓給了手術助手陳嬌醫生,還幫她把頭罩戴好。在與助手一起合作氣管插管手術后,病人血氧飽和度慢慢升到了正常值,趙煒又一次從死神的手中搶回一條人命。
陳嬌告訴記者,趙煒除了要去救治不斷送來的肺炎感染患者,最擔心的就是身邊醫護人員的安全。在臨床工作中,考慮到疾病的特殊性和危險性,趙煒都是親自操作患者氣管插管的放置和拔除。他還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勇于將新的技術和治療應用在患者救治中,例如完成了兩例在超聲引導下胃腸營養管的置入,既解決了病人的營養問題,又填補了當地的技術空白。
趙煒緊握病患的手,給他加油打氣
女兒在日記中寫著:“等爸爸到了以后,用他的拿手本領,一定可以很快把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給治好,這樣小朋友就可以有爸爸媽媽陪伴了。”
經過努力,從2月22日開始,已經陸續有前期收治的病人病情好轉,趙煒和同事們見證著越來越多的病人轉出了重癥病房。
每天早出晚歸,三餐并作兩餐,已成常態,有時半夜一個電話,就要趕往醫院,爭分奪秒搶救病人。趙煒堅定地說,“自己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看到患者轉危為安、平安離開重癥病房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