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核心在黨,關鍵在干。近年來,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成灌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重要抓手,持續探索“黨建+文明實踐”深度融合新路徑,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凝聚群眾、服務基層的堅強陣地,推動文明實踐在鄉村沃土生根開花,繪就產業興旺、鄉村秀美、農民富裕的幸福畫卷。
筑牢“紅色堡壘”,建強黨群服務主陣地
鄉村振興,必須建強組織體系。施河鎮成灌村緊抓農房改善政策契機,高標準建成魯成社區,并于2023年9月正式投用配套黨群服務中心。該中心建筑面積達2280平方米,突破傳統辦公模式,整合便民服務、黨員活動、文化休閑、康養照護等多重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家園”。
走進中心,便民服務窗口運轉高效,黨員活動室學習氛圍濃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豐富多元。農家書屋、愛心助餐點、康養區、愛心理發室、文藝排練室、積分超市等功能區域一應俱全,精準對接村民日常所需。特別是農家書屋專設兒童繪本區,配備4000余冊少兒讀物,成為村里眾多留守兒童的“第二課堂”和溫馨樂園。
陣地建好更要用好。村黨組織將75名黨員全部納入網格管理,選聘11名黨員中心戶和7名村干部,分片聯系10個村民小組,深入開展“黨員亮身份、服務亮承諾”活動。通過結對幫扶、認領“微心愿”、制定“微清單”等方式,把黨的溫暖轉化為一件件民生實事,切實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凝聚力與服務力實現雙提升。

做實“暖心服務”,提升基層治理溫度
基層治理有溫度,群眾幸福才有質感。施河鎮成灌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起覆蓋全面、內容豐富的惠民服務體系,推動黨建賦能從“有形覆蓋”邁向“有效服務”。
聚焦老年群體,村集體免費為80歲以上老人繳納農村基本醫療保險,為50歲以上老人購買“福村寶”保險。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的“愛心理發室”,專門為8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同時,開設“愛心手工坊”,面向農村婦女和老年人開展仿真花制作培訓,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靈活就業,人均月增收約1500元,惠及百余人。
成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高度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精心打造“心理關愛室”,聘請兩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和團體輔導,通過互動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為孩子們疏導情緒、緩解壓力。此外,依托志愿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節日慰問、上門幫扶、健康關懷等活動,累計服務超800人次,上門幫扶30余次,營造了和諧互助、向善向上的文明鄉風。

激活“產業動能”,拓寬強村富民新路徑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施河鎮成灌村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構建“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村黨組織牽頭創辦“淮安成灌物業服務公司”,由村書記擔任經理,“兩委”干部參與運營,承接魯成社區及周邊村莊的環衛、綠化、養護等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近40萬元。同時,大力盤活閑置資源,通過空間治理回收水面176畝,整合建設用地343畝,發展稻蝦、稻鴨共作等生態農業模式,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村集體投資435萬元成立“淮安家鄉美電子商務公司”,村集體控股51%,重點打造生榨菜籽油項目,并與百斯特、“品味林”等企業合作,共建京東、攜程線上商城。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打造專業網絡直播基地——“家鄉美直播間”,借助電商平臺,將百斯特“米達屋”米制品、“雙木林”稻鴨米、陸河鱸魚、“淮飛”羽絨制品、墩胡芡實等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電商平臺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還帶動周邊50余名村民實現就業。就連348省道旁曾經閑置的“取土坑”,也通過“騰籠換鳳”轉型為垂釣與養殖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再創10萬元收益,沉睡資源煥發新生。

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從單一農業走向多元產業,從傳統管理升級為精細服務,施河鎮成灌村的生動實踐,深刻印證了“黨建強則發展強”的硬道理,也充分彰顯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夯實陣地、優化服務、振興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在這里,一幅組織有力、服務暖心、產業興旺、人民幸福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