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如東縣的教育版圖上,馬塘初中以“從善貴和”為精神底色,繪就了一幅“慈善浸潤、德育生根”的“活德育”生態畫卷。在這里,德育不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讓“善”的理念流淌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滲透進每一次活動,最終化為師生的行為自覺。通過物型課程的環境浸潤、文本課程的文化滋養、經驗課程的實踐淬煉,馬塘初中真正讓德育“活”起來,成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承的成長養分。
理念之“活”:讓“從善貴和”成為生長的基因
馬塘初中的“活德育”理念,既傳承了陳鶴琴先生“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活教育”思想精髓,又賦予其時代新意。學校對“善”與“和”作出深刻詮釋:慈善不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精神的傳遞;“貴和”不僅指關系的和諧,更強調內心的溫潤。校訓“厚德載物,從善貴和”與該校“立德、立學、立身”的“三立教育”理念交相輝映,構建起獨具特色的育人體系。
從歷史文脈中激活善的基因。依托張謇故里的慈善傳統,將“實業救國、教育興邦”的精神轉化為新時代的“微善”行動,如號召學生“節約一元錢,貢獻一份力,獻上一片愛”,成立“善和基金”幫助身邊貧困同學實現微心愿,讓百年前的大善精神在日常小事中蘇醒。
于生活場景中具象善的內涵。在櫥窗內設置“慈言善語”,學生們用稚嫩卻真誠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善”的理解;啟動“小事微光”行動,每日記錄自己或同學踐行善意的暖心瞬間,將“善”融入彎腰撿垃圾、隨手關水電等日常小事,讓善念化作可見的光;開展“小事勸善”德育微課程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好好吃飯、好好走路、好好說話等生活細節中為善,讓“善”從宏大敘事落地為生活細節。
在特色活動中深植“善和”理念。學校在德育活動中深植“善和”理念,賦予儀式與課堂以育人溫度。青春儀式,以“善啟青春,和潤未來”為主題,從校長致辭、家長寄語到學生表態、集體宣誓,處處洋溢著與人為善、感恩奮進的主旋律,引導學生將“善和”理念內化為青春成長的精神坐標;家長課堂精心打造“向善生長力,共照成長路”系列課程,邀請教育專家、優秀家長代表分享家校共育中的善意傳遞與和諧溝通的實踐經驗,搭建起家校協同培育“善和”品格的橋梁;“百名教師走訪千戶家庭”是每年國慶假期黨支部牽頭的潤心活動,老師們帶著溫暖走進學生家中,與家長面對面交流,既傳遞學校“善和”理念,也分享學生成長的暖心善舉,同時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踐行“善和”之道,形成家校共育的溫暖合力。這些活動不僅創新了德育載體,更讓“善和”理念如春雨潤物般融入師生及家長的日常,讓德育成效在持續浸潤中自然生長。
課程之“活”:構建可參與的“善和”成長圖譜
馬塘初中的“善和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德育的單向灌輸,讓學生在“看、讀、做、創”中與“善”對話。
物型課程:讓空間成為德育的“活教材”
行走的德善文化廊。“德善廊”上的燈箱,以“敬善、仁慈、貴和”為主題,慈善活動圖片展就是流動的故事集,成為學生每日必經的“精神驛站”,使之在耳濡目染中喚醒“內修美德、外施善舉”的自覺;“至善廣場”的慈善人物譜串聯張謇、楊光源等不同時代善者的事跡,讓榜樣力量從文字走向具象,構建可觸摸的“善”之精神譜系圖。
會呼吸的歷史記憶。“善園”內“仁和小徑”以馬塘老街百年石板為媒,將歷史的印記嵌入校園肌理,掃碼即現的老街故事,讓往昔風華與當下成長對話,啟迪學子傳承仁愛謙和的老街精神基因;“上善亭”下《慈善賦》石刻凝煉慈善真諦,石紋與文字相映成趣,讓傳統文化教誨在駐足品讀中悄然浸潤心靈。
互動性成長驛站。潤心室以繪本閱讀、沙盤游戲搭建心靈對話空間,《愛心樹》等課程讓感恩教育如春雨般潛入心田;“慈言善舉”櫥窗成為學生的善意發聲場,稚嫩的慈言善語與“善和基金”的實踐剪影,記錄著從認知到行動的慈善成長軌跡;“慈墨軒”以兩萬余冊愛心圖書架起知識橋梁,讓書頁翻動間的閱讀體驗,化作善舉傳承的無聲力量——這些空間打破單向傳遞,讓善的教育在參與、表達、實踐中完成“從看見到成為”的轉化。
文本課程:讓文字成為心靈的“活鏡像”
價值認知的“精神燈塔”。《與善同行,塑德立身》《小事立德,微言勸善》等品德修養課程,成為學生德性追求的價值指引。課程或以“故事化敘事+哲理化闡釋”為載體,或將抽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好好走路、好好吃飯、好好說話等可觸摸的生活場景要求,讓“善”的內涵從概念說教落地為日常行為指南。這種文本建構如同在學生精神世界樹起“精神燈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等通過生動故事內化為情感認同,形成“知善——辨善——行善”的認知閉環,讓品德修養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的心靈自覺。
美育心理的“共振通道”。《畫出快樂 烙出精彩(南通烙畫)》《美好沙世界(團體沙盤游戲)》《繪語傳善:繪本閱讀教案集萃》等特色課程,構建起“藝術表達——心理投射——品德培育”的多維育人通道。其中,南通烙畫以線條韻律勾連情感,團體沙盤以意象建構映射內心,繪本閱讀以圖文敘事啟迪心靈,讓潛意識在視覺化表達中顯影,使心靈在沉浸式體驗中潤澤。課程特別深耕傳統文化中的“善”基因,將烙畫中的吉祥紋樣、沙盤中的協作場景、繪本里的善德故事轉化為育人載體,推動美育浸潤、心理疏導與品德培育的同頻共振,讓“善和”理念在藝術與心靈的對話中悄然生長。
校園生活的“記憶經緯”。《我和我的老師》征文集、《芳草地》校刊“小事德育”專版及“慈善微體驗”征文專版,共同編織著校園情感的多維記憶空間。征文集里,老師課堂上的暖心鼓勵、作業本上的紅色批注、困境中信任的眼神,都在文字中定格為永不褪色的感恩印記;校刊版面上,拾金不昧的溫暖瞬間、志愿服務的青春剪影等微光善舉,化作流動的德育教科書。這些文字載體突破時空界限:畢業多年的學子重讀征文集,會在字里行間重逢師恩;剛入學的新生翻閱校刊,會在榜樣故事中錨定向善的“明亮那方”;教師們重讀這些帶著體溫的文字,更會在字里行間喚起育人初心。當筆尖流淌的情感穿越年輪,便不再只是靜態記錄,而成為編織師生情、同學誼、校園魂的精神經緯。
經驗課程:讓實踐成為善意的“活課堂”
國旗下的德育陣地。以國旗下講話為核心,開展“小事勸善”每周一主題系列活動,將抽象的道德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指引,在常態化的宣講與點評中播撒善的種子,讓德育融入每日校園生活的細節里。
節日里的善意傳遞。依托傳統節日與紀念日,開展節日主題慈善活動,如春節慰問、重陽敬老、中秋節關愛留守兒童、教師節撰寫“我和我的老師”征文、中華慈善日簽名儀式、國慶節教師潤心家訪等,將節日文化與慈善精神深度融合,在特定時間節點強化師生的為善意識,以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愛。
微體驗中的善念生長。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身邊事,開展慈善微體驗活動、小事微光記錄活動等,鼓勵學生從幫同學解答難題、隨手撿起垃圾等小事做起,在細微處發現善意,在點滴實踐中培育愛心,實現慈善從認知到行動的自然過渡。通過開展這些活動,我們將“勤”“孝”“謙”“和”“感恩”等融入課程,引導學生心懷善意,與愛同行。
社團活動中的慈善傳承。“善和”烙畫社團以非遺技藝為載體,將慈善理念融入藝術創作。學校特聘南通烙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講師,組建了“善和”烙畫社團,不僅利用課余時間傳授精湛的烙畫技藝,更積極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善和”元素。同學們在藝術創作中涵養心性,“善和”文化也在一筆一劃中傳承。
儀式中的精神烙印。在開學典禮、入學儀式、青春儀式、畢業典禮等重要成長儀式中,嵌入感恩宣誓、愛心捐贈、理想宣言等特色環節,以莊嚴的儀式感喚醒學生內心的善念,在人生重要節點深植善意、感恩、責任與擔當,讓慈善精神成為成長路上的鮮明印記。
紅色教育里的家國情懷。善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對國家、民族和全人類的深愛。學校用好本土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挖掘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與奉獻精神,組織學生讀《大江南北》等紅色期刊,撰寫讀后感,組織學生看國防電影、聽國防教育報告,將慈善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紅色歷史中汲取力量,厚植家國情懷,將個人善意升華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將“小善”匯成“大德”。
生態之“活”:讓善意在聯結中持續生長
馬塘初中的“活德育”,本質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的善意生態系統。
教師成為善的“播種機”。在“百名教師走訪千戶家庭”潤心行動中,老師們既聚焦學生學業發展,又深入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對特殊家庭給予重點關懷,與部分家庭結成長期幫扶對子。特別是針對特殊學生的教育,班主任與心理教師堅持開展持續性跟蹤指導,與家長攜手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在日常師生交往中,教師也以細節傳遞關愛。例如在青春儀式的“家長書信環節”,當有學生因家長特殊情況未能收到信件時,教師及時補位,遞上充滿溫情的書信,這份溫暖成為學生銘記一生的感動;中秋節,學校黨員干部與留守兒童結對過節,與孩子一起品嘗月餅,跟孩子促膝談心,為孩子送上學習用品。從“我和我的老師”主題征文中,便能窺見許多師生間感人至深的溫情故事。
家長成為善的“傳播者”。學校將慈善教育的輻射范圍從師生群體拓展至家長,期望通過家校協同,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家長課堂上,學校對慈善教育的深層意義展開了系統闡釋,深入剖析了培養孩子慈善情懷給家庭與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引導家長充分認識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自身作為榜樣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此外,學校還通過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與課堂等形式,沉浸式感受慈善教育的魅力。家長們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投身慈善實踐。有的家長主動加入護學崗,為學生安全保駕護航;有的協助學校整理募捐的圖書,讓愛心有序歸位;有的憑借個人資源,為學校食堂采購洗碗機提供專業建議;還有的走上家長課堂,分享育兒經驗……這些看似微小的善舉,經由家長們的躬身踐行與接力傳遞,凝聚成家校共育的磅礴力量,慈善之花在校園內外競相綻放。
社會資源成為善的“催化劑”。為解決學校藏書不足的難題,馬塘鎮黨委政府率先行動,專項劃撥8萬元購書經費;鎮慈善分會與學校攜手發起“捐書筑夢向未來 慈善書香助成長”公益倡議。這一善舉得到全校師生、家長、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2年多來,累計捐贈圖書超20000冊,市場價值近60萬元。每一本承載愛心的圖書,不僅氤氳著校園書香,更成為鮮活的慈善教育樣本。為傳遞感恩之情,學校精心籌劃和舉辦了圖書慈善捐贈感恩答謝會。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詩歌朗誦、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多元形式,向愛心人士表達誠摯謝意,慈善精神在互動中傳承延續。
成效之“活”:看見成長的N種可能
在馬塘初中,“活德育”的成效正在以立體的方式多維度生動呈現。
學生層面。校園里窗明幾凈,每位學生主動維護責任區衛生,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為指導,踐行責任擔當;課堂上,學生互幫互助,讓“活學課堂”充滿活力;運動場上,他們身姿矯健,盡顯青春朝氣;日常生活中,他們文明守禮,在家孝順父母,在社區主動參與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構建起和諧融洽的鄰里關系網。
教師層面。教師們堅守教育初心,以仁愛之心呵護每一位學生成長成才。藝術節活動中,他們為每個孩子搭建展示舞臺,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那怕孩子在舞臺上走一走或說一句臺詞;國慶家訪潤心行動有序開展,全員育人導師制扎實落實,確保對學生的關懷與引導全方位、無死角。學校還格外關心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客籍教師的生活需求,業務上為青年教師在校內外找師父、搭舞臺,生活上為他們的宿舍裝空調,改善住宿條件,讓教師們以校為家,潛心育人。此外,教師團隊積極探索慈善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路徑,穩步推進“活學課堂”改革,助力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社會層面。學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先后承辦如東縣慈善文化進校園推進會、縣慈善文化建設座談會等重要活動,吸引省內外多所學校前來參觀交流。學校特色鮮明的慈善教育實踐的報道先后登上中國慈善公益報、新華網、學習強國、江蘇文明網、江蘇教育新聞網、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等國內多家媒體,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通過家校協同,將慈善理念輻射至家庭與社區,有力推動了地方慈善事業發展。
結語: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
漫步校園,學生在“崇善廳”駐足凝視慈善影像,于“仁和小徑”踏著古街石板品讀老街風土人情,在“潤心室”講述感恩繪本故事、書寫溫情寄語,于“慈墨軒”翻閱書籍感受世間善意;畢業之際,以書籍捐贈傳遞愛心;即便在無人監督的角落,也會自然俯身拾起紙屑。這些浸潤著善意的日常,早已突破傳統德育活動的邊界,而內化為師生共同的生活自覺。馬塘初中的“活德育”,本質是讓“從善貴和”成為校園的“空氣”——看不見卻無處不在,摸不著卻滋養身心。
馬塘初中的“活德育”,摒棄刻意的雕琢,恰似馬塘老街的石板,在時光的摩挲中自然沉淀善意;打破單向的灌輸,猶如上善之水,在流動與交融間傳遞包容;跳出階段性的任務框架,仿若烙畫的灼痕,在成長的年輪上鐫刻永恒印記。當慈善成為青春最動人的底色,當“善和”理念升華為師生自覺的價值追求,教育便回歸了本真——培育心懷善意、眼中有光的鮮活生命體。(撰稿:邱亞琴、沈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