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洪夢琪)在江蘇鹽城濱海北部,一座總重量3196噸、8層居民樓高的H2#400MW風電升壓站在海上矗立。在全國供電形勢嚴峻的當下,這座亞洲最大容量的海上升壓站,匯聚了海上風力產生的電能,通過海底電纜連接陸上電網,將電力輸送至千家萬戶,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10億千瓦時。研發這一“大國重器”的核心人物,就是南通泰勝藍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朱軍。
從21歲進入上海求新造船廠、拿起鐵錘在車間叮叮當當安裝管道,到擔任江南造船廠主管工程師、江蘇東方重工技術總工,再到主持多項江蘇省和高校聯合攻關課題,朱軍始終耕耘創新一線,與研發團隊合力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作為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內外專利77件,獲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是中國海上風電技術研發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

“勤于思考,盯著師傅刨根問底”
2000年,朱軍從暨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成為上海求新造船廠工藝組一名造船人。不懂放樣技術,朱軍第一次進入生產車間就犯了難,“當時,廠里會放樣技術的人極少,只有工藝組的莊老師傅較為擅長?!睘閷崿F造船夢,朱軍想方設法向莊師傅請教操作技術,從基本的電焊、管道安裝學起,每天蹲守車間觀摩、練習放樣超過10小時。
“他勤于思考,常常盯著師傅刨根問底?!迸c朱軍共事的中集太平洋公司作業長張興國回憶,不到半年,朱軍就從同一批入廠年輕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個掌握整套放樣工序的造船師。
不滿足于現狀,朱軍嘗試摸索造船理論,車間師傅贈與他一本《船廠工人考工問答》,他如獲至寶,將其中的理論要點熟記于心。一次技藝大比武,在造船廠所有工人里,就數朱軍放樣精度最高、焊接浪費最少,他繪制的放樣圖一次放樣率高達95%,而當時參賽者的平均放樣率只有80%?!凹幢闶瞧毡閼糜嬎銠C實現放樣的現在,也難以達到95%的精度?!币驗楣ぷ鞅憩F突出,年僅24歲的朱軍從工藝組被調至船研所參與技術研究工作。
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21載,朱軍至今仍保存著這本紙頁破損的《船廠工人考工問答》,泛黃的封面用膠帶固定,見證了朱軍從門外漢到造船師的艱辛歷程,也伴隨著他從船舶設計向海上風電技術的研究轉型。

“將挑戰當作樂趣,特別能吃苦”
2014年,朱軍加入南通泰勝藍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帶頭成立了一支“科技創新團隊”,主攻海工領域風電技術研發?!捌夤殴郑f話耿直,容易得罪人。”泰勝藍島副總經理蘇小芳評價朱軍,“但他喜歡鉆研,將挑戰當作樂趣,特別能吃苦?!?/p>
2016年8月,泰勝藍島承接了國電投濱海北區H2區塊400MW海上升壓站項目,作為項目帶頭人,朱軍和科研團隊此前已為項目投標籌備了一年?!霸撋龎赫臼悄壳皝喼拮畲?、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升壓站。之前泰勝藍島從沒有制造過此類項目,而業主要求必須在5個月內完成設計和施工交付?!泵鎸鴥燃夹g資料空白、時間周期緊等挑戰,朱軍帶領團隊奔赴丹麥RAMBOOL做技術交流學習,連續半個月吃住在辦公室,白天作戰施工一線,晚上鉆研和改進方案。
“最難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項目正式交接前,朱軍敏銳地察覺到升壓站收集罐存在油滲漏隱患,他和團隊開發出“三通閥”,創造性地在管道內置污染檢測裝置,有效避免了海上污染。除了預防管道泄漏,朱軍還通過模擬升壓站設備,排查出海工構件吊運中遭遇的二次受力損害問題,研究出吊裝穩態控制策略,攻克了這一卡脖子技術難題。
項目最終提前一個月成功交付,創造了同類型項目最短制造時間。這座由朱軍和他的團隊主持設計的超大型海上結構,有超過65000個零部件,1278個強受力點,體積達37000立方米,在深遠海風電場成套基礎裝備設計、制造、運輸和維護等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革命性突破,填補了國內海上風電技術的空白。
“科研道路上,我不能當逃兵!”
2018年,朱軍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他帶領團隊研究的深遠海、大容量風電技術研發課題立項失敗,歷時一年半研發的成果遭致專家的質疑,躊躇滿志的朱軍一夜白了頭。
作為項目負責人,朱軍一度想要辭去職務。泰勝藍島副總經理蘇小芳為挽留朱軍,向他提出入黨的建議,“中國共產黨百年史就是一部創新史,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從不服輸。一次失敗可以重來,只要堅持就會勝利?!碧K小芳的一席話,深深觸動了朱軍,他細細翻閱黨史資料,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篳路藍縷中重拾信心,“科研道路上,我不能當逃兵!”
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朱軍決心改變先前“閉門造車”的研發思路,轉而邊研發邊應用,最大限度保證遠海風電項目產業化效應。2019年,朱軍再次帶隊出征,他和浙江大學、同濟大學聯合研發的課題“復雜海況下大型海工承載基礎裝備建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成功立項,并入選江蘇省雙創團隊。

經過3年潛心研究,朱軍和團隊在2021年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研發的漂浮式海上風電機逐步投入應用。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炭等供應,強調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基地建設。朱軍和他的研發戰隊闊步向深遠海、大容量的風電研發技術邁進,走在了全力打好電力保供攻堅戰的最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