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市埭頭鎮前六村地處溧陽東部核心,靜臥于水鄉,以種植葫蘆為傳統。近年來,前六村在黨建引領下,以葫蘆文化和啤酒元素為核心,“塑形”“鑄魂”雙管齊下,從“面子”美到“里子”,不斷深化鞏固鄉風文明工作創建成果,推動鄉村治理、鄉村文明、鄉村風貌、產業賦能等建設不斷提升,走出了一條文化賦能型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近日,前六村被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特色產業激發發展動能
走進占地千畝的葫蘆洲現代農業產業園,金浪翻滾的麥田與果蔬飄香的種植區勾勒出產村融合新圖景。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打造前六村,埭頭鎮突出“特色牌”。以葫蘆文化為核心IP,提煉“樂活·福祿鐘家”主題,結合葫蘆洲現代農業產業園、美音公路,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依托現有的種植基礎,前六村精心打造葫蘆種植示范基地。“我們村除了葫蘆,產業園內還有優質水稻、小麥、油菜等農產品種植區,螃蟹、魚、蝦等水產養殖區,以及黃桃、翠冠梨、精品葡萄等果蔬種植基地。”前六村村委會委員黃麗俊介紹,這些特色產業共同構成了前六村多元化的農業產業格局,區內年營收近12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4.2萬元/人。
為進一步挖掘產業潛力,前六村立足葫蘆特色農業地理標志品牌,積極推動“產業 + 旅游”融合發展,現已形成了集水果采摘、休閑觀光、農家樂、民宿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鏈。村內還開設了葫蘆烙畫、草木染、手繪帳篷、定向尋寶等涉及傳統文化、自然手作、鄉村美學、野外拓展的特色研學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紛至沓來,實現了從傳統村落向長三角鄉村旅游打卡地的蝶變。
每到節假日,鄉村版夜生活拉開序幕。“埭頭產”的啤酒成了備受游客喜愛的“燒烤搭檔”。突出城市后花園、夜經濟的發展定位,前六村將啤酒、羊肉、賽事觀看、濱水游樂等進行組合,打造了一個以工業品牌文化和城市夜消費的主題鄉村,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建鑄魂培育文明鄉風
瀝青柏油路貫通全村,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一應俱全的基礎設施……村莊內,汽車驛站、黨建小院、葫蘆之家、自然學校、休憩長亭等設施為基層黨建、葫蘆文創、親子研學提供載體;葫蘆文化長廊展示了村史、凡人善舉、非遺等;垃圾桶、導視牌、路燈,甚至是村民家的門牌都被做成葫蘆形狀,讓百姓真正置身“葫蘆的世界”。
鎮黨委、政府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葫蘆村黨建小院不僅是黨員活動的重要陣地,更是傳承葫蘆文化、開展技能培訓的重要場所。非遺“葫蘆烙畫”手藝人顧俊就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村干部看中她對葫蘆的創作能力,送她去山東培訓。學成歸來,顧俊開始在葫蘆村創作葫蘆烙畫,收入增加的同時還能照看家庭。她笑著說:“如今的生活,就像我烙在葫蘆上的畫一樣,越來越精彩。”
在前六村,常年活躍著一支志愿服務隊,黨員志愿者帶領著愛心團隊,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他們定期清理衛生死角,走村入戶宣傳環保理念;搭起鄉村舞臺組織文藝匯演,開設知識講堂傳播文明新風。正是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暖心行動,讓文明鄉風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為“釀造未來鄉村”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文化繁榮……前六村正計劃與南京農業大學深化合作,開啟農業智能化新篇章。“我們將以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為起點,打造可復制的文化賦能型鄉村振興樣本。”村黨總支書記呂杰表示,依托在建的鄉村創客中心,未來將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鄉創業,推動傳統農業向體驗農業、智慧農業轉型升級,讓千年葫蘆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