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市泉山區永安街道煤建北村社區,提起張俠、韋長宸夫婦,居民們總會豎起大拇指。從1982年結婚至今,這對夫妻用43年光陰詮釋了“文明家庭”的深刻內涵:年輕時比學趕超,中年時相濡以沫,年老時攜手奉獻。他們以勤持家、以孝傳家、以愛睦鄰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浸潤著整個社區。
1982年,同在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普查隊工作的張俠與韋長宸組建了家庭。工作中,他們是默契的同事,一個心思細膩,一個沉穩干練;生活里,他們是彼此的支柱。
“那時候的設備落后,外出勘探經常遇到技術難題,我們就互相打氣,回家后一起琢磨破解之道。”韋長宸回憶說,憑著這股鉆勁兒,他們夫妻倆多次被評為“技術能手”“先進工作者”,家中抽屜里泛黃的獎狀記錄著那段奮斗的青春。
“爸媽常說,孝道是家風的第一課。”女兒韋丹的話,道出了這個家庭對新時代家庭文明風尚與家風文化的深刻踐行。張俠父親患病臥床3年間,夫妻倆每天輪流為老人按摩、擦身,還專門研究營養食譜。那時,韋丹正在讀初中,他們教韋丹包餃子,送到姥爺家,把孝心融入日常點滴。
“家風傳承,更多是靠耳濡目染。”張俠說,她和丈夫平時在教育女兒時,特別注重言傳身教。如今,韋丹已成家立業,她定期帶著孩子看望父母和祖輩,用真情傳遞孝老愛親的佳話。
2018年寒冬深夜,社區的下水管道突發破裂,積水漫入居民樓。張俠夫婦第一時間組織志愿者搶修,一直忙到凌晨,早已渾身濕透。
這樣的暖心場景,在社區居民看來并不陌生。作為社區黨支部書記兼調解員,張俠的身影總是出現在社區居民最需要的地方。
“張阿姨勸架有‘絕活’,再棘手的矛盾到她這兒都能化解;韋叔修家電是一把好手,居民家里的電器有小毛病找他準沒錯。”社區主任劉一鳴感慨道。
在夫妻倆帶動下,社區成立了銀齡先鋒志愿者服務隊,隊員由5人不斷壯大至20余人,累計調解鄰里糾紛200余起,為孤寡老人提供幫扶500余次。
走進張俠家中,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獎牌旁擺放著一張特殊的“全家福”——除了三代同堂的親人,還有志愿者隊友和健身隊的伙伴。
每天清晨,張俠夫婦會帶領30多名居民在社區內隨著音樂舞動柔力球。作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他們創建的“一抹彩霞健身隊”已成立10年,隊員中有40歲的中年人,也有80歲的老人,成了社區里最具活力的團體。
2019年全國老年人柔力球比賽二等獎、2022年江蘇省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大賽一等獎……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夫妻倆免費教學3000多課時的堅持。如今,他們的教學視頻通過網絡傳播至各地,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運動的快樂。“健康是福,我們要把這份福氣傳遞給更多人。”韋長宸的話語樸實而真摯。
在徐州,正是這一個個善美家風故事,將家庭的溫情傳遞,讓善美家風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的不竭動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明之花一定會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張俠說。本報記者 閆琦